洱海入湖河流弥苴河下游氮磷季节性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被引:22
作者
于超 [1 ]
储金宇 [1 ]
白晓华 [2 ]
刘伟龙 [3 ]
机构
[1] 江苏大学环境学院
[2] 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3]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洱海; 弥苴河; 氮; 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824 [水质评价]; X52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83002 ; 0815 ;
摘要
入湖河流携带污染物对洱海水环境的影响日益明显,对洱海入湖水量最大的河流——弥苴河下游水体氮磷进行了连续采样分析,以期为河口湿地建设和水质改善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1)弥苴河水质介于地表水Ⅲ—Ⅴ类之间,主要污染物为氮和磷,其中总氮平均浓度为1.17 mg/L,最高浓度达到2.00 mg/L;总磷平均浓度为0.06 mg/L;2)弥苴河下游总氮、总磷浓度丰水期高于枯水期,并呈现出季节性变化规律;3)弥苴河下游水体总氮、总磷年均浓度远高于洱海水体总氮、总磷年均浓度,其中总氮高出2.10倍,总磷高出2.90倍;4)弥苴河下游河段非点源污染占据主导地位。
引用
收藏
页码:119 / 12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常熟农村不同水体氮磷污染状况 [J].
王丽香 ;
庄舜尧 ;
吕家珑 ;
苏嫚丽 ;
胡正义 .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9, 25 (04) :55-59
[2]   洱海面源污染治理现状及对策 [J].
李凤香 .
环境科学导刊, 2008, (S1) :82-84
[3]   洱海弥苴河流域降雨侵蚀力特征研究 [J].
程艳 ;
李柄花 ;
此里能布 ;
和寿芳 ;
彭文启 .
中国水土保持, 2008, (06) :29-33+60
[4]   河口低氧区形成机理的水质模型研究进展 [J].
苏伟 ;
王业耀 ;
马小凡 .
水资源保护, 2004, (05) :1-4+69
[5]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 I.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势估计[J]. 张维理,武淑霞,冀宏杰,Kolbe H..中国农业科学. 2004(07)
[6]   高浑浊度河口沉积物的沉积机理评述 [J].
王飞 ;
张龙军 .
海洋湖沼通报, 2004, (02) :21-29
[7]   洱海水质的演变过程及趋势 [J].
郑国强 ;
于兴修 ;
江南 ;
何隆华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4, (01) :99-102
[8]   中国农村面源污染的环境影响及其控制对策 [J].
张从 .
环境科学动态, 2001, (04) :10-13
[9]   苏州地区水体氮污染状况 [J].
邢光熹 ;
施书莲 ;
杜丽娟 ;
曹亚澄 ;
孙国庆 ;
沈光裕 ;
孙德玲 .
土壤学报, 2001, (04) :540-546
[10]   中国主要河流控制站氮、磷含量变化规律初探 [J].
段水旺 ;
章申 .
地理科学, 1999, (05) :4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