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浑浊度河口沉积物的沉积机理评述

被引:5
作者
王飞
张龙军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山东青岛
关键词
沉积作用; 絮凝; 再悬浮; 潮流; 最大浑浊带;
D O I
10.13984/j.cnki.cn37-1141.2004.02.004
中图分类号
P736.213 [];
学科分类号
070704 ; 0709 ;
摘要
该文主要介绍了潮流对沉积作用的影响 ,沉积物的再悬浮和最大浑浊带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沉积物絮凝沉降的因素。潮流是搬运河口泥沙的主要动力 ,沉积在河口拦门沙的泥沙会在潮流的作用下向河口外继续搬运。沉积物的再悬浮和最大浑浊带密不可分 ,正是由于沉积物在周期性潮流的作用下引起再悬浮 ,为最大浑浊带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影响沉积物絮凝沉降的因素很多 ,有内因 ,也有外因。内因是颗粒物自身的性质 ;外因如盐度、流速、pH值等。
引用
收藏
页码:21 / 2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高浊度河口颗粒态重金属分布特性 [J].
车越 ;
何青 ;
林卫青 .
海洋环境科学, 2003, (01) :58-62
[2]   沿海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有效结合态 [J].
翁焕新 ;
沈忠悦 ;
陈建裕 ;
张兴茂 ;
钟国林 .
地质科学, 2002, (02) :243-252
[3]   长江河口浮泥形成机理及变化过程附视频 [J].
李九发 ;
何青 ;
徐海根 .
海洋与湖沼, 2001, (03) :302-310
[4]   渤海悬浮颗粒物三维输运模式的研究 Ⅱ.模拟结果 [J].
江文胜 ;
孙文心 .
海洋与湖沼, 2001, (01) :94-100
[5]   长江口细颗粒泥沙过程 [J].
时钟 .
泥沙研究, 2000, (06) :72-81
[6]   黄河口最大浑浊带特征及其时空演变 [J].
庞重光 ;
杨作升 ;
张军 ;
雷坤 .
黄渤海海洋, 2000, (03) :41-46
[7]   长江口浑浊带的形成机理与特点 [J].
潘定安 ;
沈焕庭 ;
茅志昌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9, (04) :62-69
[8]   黄河口及其近岸区的粘土矿物 [J].
辛春英 ;
何良彪 ;
王慧艳 .
黄渤海海洋学报, 1998, (04) :24-28
[9]   中国陆架潮流沉积体系和模式 [J].
刘振夏 ;
夏东兴 ;
王揆洋 .
海洋与湖沼, 1998, (02) :141-147
[10]   黄河口清水沟流路泥沙淤积分布及扩散 [J].
董年虎 .
黄渤海海洋, 1997, (02) :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