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丘陵区农田土壤酸化的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26
作者
程先富 [1 ,2 ]
陈梦春 [1 ]
郝李霞 [1 ]
史学正 [2 ]
机构
[1]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土壤酸化; 时空变化; 回归模型; 土壤pH;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 [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通过GPS技术,采集38个农田土壤样品,研究了红壤丘陵区农田土壤pH的时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年来,江西省兴国县农田土壤pH平均下降0.94个单位。pH下降的面积为645.9 km2,降幅在1.0~2.0个单位,主要分布在千枚岩、花岗岩和红砂岩发育的土壤地区,面积分别为296.1 km2、136.2 km2和42.2km2;pH增加的面积有24.1 km2,主要分布在紫色页岩发育的土壤地区,面积为11.3 km2。从土壤类型看,pH值下降的土壤主要为潴育型水稻土;从海拔上看,pH增加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海拔300 m以下的地区,pH降幅最大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海拔300 m以下及300~500 m的地区。相关分析显示土壤pH变化量与初始pH呈负相关关系,与海拔、有机质含量、黏粒含量呈正相关关系,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可以预测pH的变化量。
引用
收藏
页码:1348 / 135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不同酸性物质对石灰性土壤的酸化效果研究 [J].
姚晓芹 ;
马文奇 ;
楚建周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6, (04) :68-71
[2]   人为因素诱导下的红壤酸化机制及其防治 [J].
许中坚 ;
刘广深 ;
刘维屏 .
农业环境保护, 2002, (02) :175-178
[3]   红壤酸化及其防治 [J].
曾希柏 .
土壤通报, 2000, (03) :111-113+145
[4]   土壤酸化研究进展 [J].
戎秋涛 ;
杨春茂 ;
徐文彬 .
地球科学进展, 1996, (04) :71-76
[5]   土壤酸化过程的土壤化学分析 [J].
潘根兴 .
生态学杂志, 1990, (06) :50-54
[6]  
中国红壤退化机制与防治[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南方红壤退化机制与防治措施研究专题组编著, 1999
[7]  
Effects of long-term N fertilizer-induced acidification and liming on micronutrients in soil and in bromegrass hay[J] . S.S Malhi,M Nyborg,J.T Harapiak.Soil & Tillage Research . 1998 (1)
[8]   SOIL NUTRIENT LEACHING IN RESPONSE TO SIMULATED ACID-RAIN TREATMENT [J].
KELLY, JM ;
STRICKLAND, RC .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1987, 34 (02) :167-181
[9]  
Chemical effects of pH 3 sulphuric acid on a soil profile[J] . Keith A. Brown.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 1987 (1)
[10]  
Modern and paleolimnological evidence for accelerated leaching and metal accumulation in soils in New England, caused by atmospheric deposition[J] . Denis W. Hanson,Stephen A. Norton,John S. Williams.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 198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