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红壤丘陵区农田土壤酸化的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26
作者
:
程先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
程先富
[
1
,
2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梦春
[
1
]
郝李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
郝李霞
[
1
]
史学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
史学正
[
2
]
机构
:
[1]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源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8年
/ 06期
基金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
土壤酸化;
时空变化;
回归模型;
土壤pH;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S153 [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
学科分类号
:
0903 ;
090301 ;
摘要
:
通过GPS技术,采集38个农田土壤样品,研究了红壤丘陵区农田土壤pH的时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年来,江西省兴国县农田土壤pH平均下降0.94个单位。pH下降的面积为645.9 km2,降幅在1.0~2.0个单位,主要分布在千枚岩、花岗岩和红砂岩发育的土壤地区,面积分别为296.1 km2、136.2 km2和42.2km2;pH增加的面积有24.1 km2,主要分布在紫色页岩发育的土壤地区,面积为11.3 km2。从土壤类型看,pH值下降的土壤主要为潴育型水稻土;从海拔上看,pH增加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海拔300 m以下的地区,pH降幅最大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海拔300 m以下及300~500 m的地区。相关分析显示土壤pH变化量与初始pH呈负相关关系,与海拔、有机质含量、黏粒含量呈正相关关系,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可以预测pH的变化量。
引用
收藏
页码:1348 / 135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1]
Atmospheric SulphurDeposition:Environmental Impact and Health Effects .2 Mcfee W.W. Ann Arbor Science . 1980
←
1
2
→
共 11 条
[11]
Atmospheric SulphurDeposition:Environmental Impact and Health Effects .2 Mcfee W.W. Ann Arbor Science . 1980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