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沉积物中硅藻的垂直分布与水质变化

被引:6
作者
顾詠洁 [1 ]
吕亚红 [2 ]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 
[2] 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 
关键词
硅藻; 沉积物; 垂直变化; 有机质含量; 水质变化; 苏州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8 [水生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分析了苏州河2个柱状沉积物样品中硅藻种类和丰度的垂直变化,同时采用210Pb测年法推测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并进行了有机质含量分析,以了解苏州河在不同年代的水质变化。结果表明,2个柱状沉积物中硅藻的优势属为小环藻属、直链藻属、舟形藻属、圆筛藻属和针杆藻属。优势种为梅尼小环藻、瞳孔舟形藻和变异直链藻。就硅藻丰度而言,总趋势是上层最多,平均4.0425.18×104ind/g;下层其次,平均1.414.43×104ind/g;中层最少,平均0.912.30×104ind/g。硅藻种类数变化虽无明显规律,但种类最少的样品仍出现在中层,210Pb测年数据表明中层为20世纪6080年代。相关分析表明硅藻丰度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本文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硅藻可以反映苏州河的污染历程:20世纪4050年代初,水质尚可,但已有富营养化现象,表现在硅藻数量和丰度均较高;5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较严重的工业污染,到20世纪7080年代污染加重,表现在中层沉积物中硅藻种类和数量均减少;进入20世纪90年代,水质有所改善,上层沉积物中硅藻种类和数量又逐渐增多,这与90年代以后加大对苏州河治理力度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3617 / 362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长江中下游湖泊富营养化过程的湖泊沉积记录 [J].
陈诗越 ;
于兴修 ;
吴爱琴 .
生态环境, 2005, (04) :526-529
[2]   台湾海峡表层沉积硅藻栖性生态类型及其分布 [J].
支崇远 ;
王开发 ;
兰东兆 ;
李超 .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7) :971-975
[3]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现代沉积硅藻分布基本特征 [J].
董旭辉 ;
羊向东 ;
潘红玺 .
湖泊科学, 2004, (04) :298-304
[4]   人类活动在武汉东湖沉积物中的记录 [J].
杨洪 ;
易朝路 ;
谢平 ;
邢阳平 ;
倪乐意 ;
郑利 .
中国环境科学, 2004, (03) :6-9
[5]   浙江温州、镇海和福建九龙江沉积微型硅藻的初步研究 [J].
高亚辉 ;
陈长平 ;
梁君荣 ;
李扬 ;
王开发 ;
支崇远 .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2) :237-243
[6]   厦门附近潮滩表层沉积剖面硅藻组合研究 [J].
王开发 ;
支崇远 ;
陶明华 .
海洋通报, 2003, (05) :15-19
[7]   闽南第四纪晚期沉积硅藻组合与古环境研究 [J].
支崇远 ;
王开发 ;
蓝东兆 ;
陈承惠 ;
郑玉龙 .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3, (03) :244-252
[8]   黄、渤海泥质沉积区现代沉积速率 [J].
李凤业 ;
高抒 ;
贾建军 ;
赵一阳 .
海洋与湖沼, 2002, (04) :364-369
[9]   南海晚第四纪的硅藻遗体及其地质意义——Ⅰ.硅藻种类及其生态环境 [J].
蓝东兆 .
台湾海峡, 1993, (04) :393-401
[10]   渤海中、南部表层沉积硅藻的定量分析 [J].
程广芬 ;
曹玉强 .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1991, (04) :5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