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问题行为——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

被引:37
作者
朱倩 [1 ]
郭海英 [1 ]
潘瑾 [1 ,2 ]
林丹华 [1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2] 北京市通州区永顺镇西马庄小学
关键词
流动儿童; 歧视知觉; 问题行为; 心理弹性;
D O I
10.16128/j.cnki.1005-3611.2015.03.032
中图分类号
B844.1 [儿童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0202 ;
摘要
目的:考察心理弹性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和问题行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来自北京的577名流动儿童进行测查。结果:1不同性别、来京时间、转学经历的儿童在歧视知觉、心理弹性、问题行为变量上的得分具有显著差异。2在控制了性别、来京时间和转学经历等变量之后,歧视知觉、个人力和支持力均对问题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心理弹性中的个人力对歧视知觉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而支持力对歧视知觉和问题行为的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结论:心理弹性中的个人力可调节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问题行为间的关系,未来研究可通过提升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来达到减缓危险性因素对流动儿童的不利影响的目的。
引用
收藏
页码:529 / 53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初中生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 [J].
谢家树 ;
李杰 ;
易嫦娥 ;
邓多林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2014, (04) :676-679
[2]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抑郁及孤独的关系:心理韧性的调节和中介效应 [J].
赵燕 ;
张翔 ;
杜建政 ;
郑雪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 22 (03) :512-516+521
[3]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J].
周永红 ;
吕催芳 ;
徐凡皓 .
中国特殊教育, 2013, (10) :52-59
[4]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 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J].
全国妇联课题组 .
中国妇运, 2013, (06) :30-34
[5]   交往不良同伴对青少年自身问题行为的影响:性别和年龄的调节作用 [J].
王素华 ;
陈杰 ;
李新影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2013, (02) :281-284
[6]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及对其城市适应的影响 [J].
王中会 ;
蔺秀云 .
中国特殊教育, 2012, (12) :12-18
[8]   社会负性环境对流动和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亲子和同伴关系的调节作用 [J].
金灿灿 ;
刘艳 ;
陈丽 .
心理科学, 2012, 35 (05) :1119-1125
[9]   心理弹性在负性生活事件和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和调节:以汶川地震后的青少年为例 [J].
朱清 ;
范方 ;
郑裕鸿 ;
孙仕秀 ;
张露 ;
田卫卫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 20 (04) :514-517
[10]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社会支持和社会认同的作用 [J].
范兴华 ;
方晓义 ;
刘杨 ;
蔺秀云 ;
袁晓娇 .
心理学报, 2012, 44 (05) :647-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