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道德与积极性的公民行为

被引:1
作者
廖加林
机构
[1] 湖南科技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
公共道德; 私人自主性; 公共参与; 公民行为;
D O I
10.15995/j.cnki.llxyj.2013.04.028
中图分类号
B82-052 [道德与社会];
学科分类号
01 ; 0101 ;
摘要
对公共道德概念的把握不仅要从中外公私观念的历史流变中,而且要从现代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为基础的的道德诉求中去理解。我们当今的公共道德观念,消极性与积极性的公民行为必须同时提倡。一方面在制度设计与运行中,处理好如何以公民个人权利的保护立基,但又能容纳公民公共参与的积极性问题;另一方面,对公民的要求要有两个面相,一是积极的,即有所为,一是消极的,即有所守。有所为,指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及公共交往中体现的同情与关爱及信任、合作等公共精神;有所守,指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与权益,遵守公共生活中的法律与规则。
引用
收藏
页码:125 / 12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M].陈弱水著;.新星出版社.2006,
[2]  
伦理学简史.[M].(美)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AlasdairMacintyre)著;龚群译;.商务印书馆.2003,
[3]  
政治学.[M].亚里士多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包容他者.[M].(德)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著;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  
道德情操论.[M].[英]亚当·斯密(Adam Smith) 著;蒋自强等 译.商务印书馆.1997,
[6]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美)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著;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
[7]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基本价值旨趣和特质探论 [J].
王泽应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7 (03) :117-122
[8]   中国公私观念研究综述 [J].
刘畅 .
南开学报, 2003, (04) :7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