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与科学:人工智能的教育迷思及其祛魅

被引:24
作者
杨欣
机构
[1] 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教育迷思; 祛魅; 科学;
D O I
10.14082/j.cnki.1673-1298.2021.02.002
中图分类号
G434 [计算机化教学];
学科分类号
040110 ;
摘要
面对人工智能这类划时代的伟大技术,人们若完全无视它的科学传承,甚至将其视作"魔法"来欣赏和接受,就会产生典型的教育迷思:高估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变革;高估人工智能独立于人的教育功能;将人工智能视作"因材施教"的完美载体;将人工智能包装成"万能解药"。究其原因:一是人工智能与公众认知的科学鸿沟;二是人工智能届历来盛行的"浮夸风";三是"教育+人工智能"内涵的不确定性;四是不负责任的漫谈却言之无物。未来要祛除人工智能的教育迷思,亟需秉持科学的"求真"精神,超越"喜怒哀乐"的情绪和技术应用的狭隘,逻辑、理性、批判地在"教育+人工智能"问题上观察现象、试验方法、比较结果、收集证据以及凝练观点。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31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人工智能“智化”教育的内涵、途径和策略——人工智能何以让教育变得更聪明 [J].
杨欣 .
中国电化教育, 2020, (03) :25-31
[2]   科学问题与教育学知识增长 [J].
袁振国 .
教育研究, 2019, 40 (04) :4-14
[3]   21世纪以来的新兴信息技术对教育深化改革的重大影响 [J].
何克抗 .
电化教育研究, 2019, 40 (03) :5-12
[4]   关于“智慧教育”的追问与理性思考 [J].
李子运 .
电化教育研究, 2016, 37 (08) :5-10
[5]   从图灵测试到深度学习:人工智能60年 [J].
万赟 .
科技导报, 2016, 34 (07) :26-33
[6]   怀疑论论证的结构 [J].
阳建国 .
哲学研究, 2006, (12) :69-75
[7]   中国教育学科的百年求索 [J].
瞿葆奎 ;
郑金洲 ;
程亮 .
教育学报, 2006, (03) :3-11
[8]  
Revisiting the risk of automation.[J].Melanie Arntz;Terry Gregory;Ulrich Zierahn.Economics Letters.2017,
[9]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J].A. M. Turing.Mind.1950, 236
[10]  
人工智能的故事.[M].魏铼.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