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法中善意取得规定的理解与适用

被引:8
作者
刘保玉
机构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物权法; 善意取得; 无权处分; 善意保护;
D O I
10.16700/j.cnki.cn41-1157/c.2008.06.001
中图分类号
D923.2 [物权];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我国《物权法》中对善意取得制度做了完整规定,并在制度设计上有所改进和创新。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中有不少值得讨论和明晰的问题,具体应完整、准确地加以理解,并注意善意取得所发生的物权效果和债权效果的差别。善意取得在适用的客体方面既有扩张,也有一定的限制。物权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与表见代理、表见代表、对物权之外的其他权利的处分、欠缺相应的行为能力、处分权受限制而擅为处分等行为及其法律后果的规定,具有相似性,但其适用前提、条件和法律规则有异,不能混为一谈。
引用
收藏
页码:79 / 8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物权法学.[M].刘保玉; 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条文理解与适用.[M].黄松有; 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
[3]  
物权法.[M].梁彗星;陈华彬编著;.法律出版社.2005,
[4]  
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M].王利明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5]  
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M].梁慧星[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  
民法物权论.[M].谢在全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7]   刍议物权法草案中所有权取得的若干规定及其完善 [J].
刘保玉 .
法学论坛, 2007, (01) :14-18
[8]   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以我国物权法草案第111条为分析对象 [J].
王利明 .
中国法学, 2006, (04) :79-94
[9]   论担保物权的竞存 [J].
刘保玉 .
中国法学, 1999, (02) :8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