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52
作者
赵雪飞
王丽金
李瑞奇
李雁鸣
机构
[1]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水次数; 施氮量; 群体总茎数; 叶面积指数(LAI);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为了明确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高产冬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分别于2006-2007、2007-2008年度在保定市和藁城市用当地冬小麦推广品种河农822和石新616研究了不同灌水次数(在保证底墒基础上全生育期灌0、1、2和3水,分别用W0、W1、W2和W3表示)和施氮量(0、112.5和225 kg/ha,分别用N0、N1和N2表示)对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6-2007年度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小麦总茎(穗)数的影响较显著。W1、W2和W3的成穗数显著高于W0,W1、W2、W3之间差异不显著。3个施氮水平间各生育时期的总茎数均差异显著,且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大部分生育时期不同灌水次数的LAI差异不显著,而不同施氮量的LAI差异显著,N2的LAI显著高于N1和N0。灌水次数对穗数和千粒重影响显著,施氮量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显著,以致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的主效应均达到显著标准。4种灌水水平的产量以W3最高,W0最低;3个施氮量中N1产量最高,N0最低。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各产量构成因素的交互作用显著,W0和W1条件下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而W2和W3条件下N1产量最高,且与N0差异显著。2007-2008年度试验中,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各生育时期的总茎数、LAI和产量的影响均不显著。根据本研究结果可知,在河北平原地区常年降水(小麦全生育期100 mm左右)和中等肥力条件下全生育期灌溉3次,施氮量为N 112.5~225 kg/ha以及丰水降雨年份和较高肥力条件下全生育期灌溉1或2次,相应地施氮225或112.5 kg/ha,可以分别取得较理想的产量。
引用
收藏
页码:1004 / 100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高产小麦耗水特性及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 [J].
郑成岩 ;
于振文 ;
马兴华 ;
王西芝 ;
白洪立 .
作物学报, 2008, (08) :1450-1458
[2]   河北省超高产冬小麦群体和个体生育特性及产量结构特点 [J].
孙亚辉 ;
李瑞奇 ;
党红凯 ;
张馨文 ;
李慧玲 ;
李雁鸣 .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03) :1-8
[3]   灌水方式对不同小麦品种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 [J].
吕丽华 ;
胡玉昆 ;
李雁鸣 ;
王璞 .
麦类作物学报, 2007, (01) :88-92
[4]   土地利用对地下水位下降的影响——以河北平原为例 [J].
许月卿 .
地理研究, 2005, (02) :222-228
[5]   肥水调控对强筋小麦中优9507品质与产量协同提高的研究 [J].
赵广才 ;
何中虎 ;
刘利华 ;
杨玉双 ;
张艳 ;
李振华 ;
张文彪 .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03) :351-356
[6]   冬小麦调亏灌溉节水高效技术指标试验初报 [J].
王家仁 ;
郭风洪 ;
孙茂真 ;
崔若亮 ;
郭春荣 ;
边萍 ;
付光永 .
灌溉排水学报, 2004, (01) :36-40
[7]   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群体光合特征 [J].
张永平 ;
王志敏 ;
王璞 ;
赵明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3, (10) :1143-1149
[8]   水分和氮素运筹对冬小麦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J].
郭天财 ;
冯伟 ;
赵会杰 ;
朱云集 ;
王晨阳 ;
阎耀礼 ;
罗毅 .
西北植物学报, 2003, (09) :1512-1517
[9]  
水肥耦合效应研究 Ⅱ.不同N、P、水配合对旱地冬小麦产量的影响[J]. 金轲,汪德水,蔡典雄,周涌,郭世昌,黄峰,王翠玲.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9(01)
[10]   不同肥力麦田水氮交互效应与耦合模式研究 [J].
介晓磊 ;
韩燕来 ;
谭金芳 ;
彭华 ;
高文红 ;
张化平 ;
王立河 ;
王喜枝 .
作物学报, 1998, (06) :963-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