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多尺度环流特征

被引:60
作者
杨波 [1 ]
孙继松 [2 ]
毛旭 [1 ]
林隐静 [1 ]
机构
[1] 国家气象中心
[2] 北京市气象台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天气分型; 中尺度环流特征; 地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6 [降水]; P434 [大气环流];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为了探讨不同天气尺度背景下,北京地区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基本特征,利用2007—2014年6—8月北京地区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和ECMWF ERA-Interim(0.5°×0.5°)全球再分析数据,在对北京地区短时强降水日的大尺度环流特征进行分型的基础上,基于分型合成场和距平场分析了北京地区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基本环流背景及相应的中尺度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造成北京地区出现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天气系统,依据其出现的频次,大体可分为副热带高压(副高)与西来槽相互作用型、西风小槽型、东北冷涡型和黄淮低涡倒槽型等4类;从低层水汽来看,除东北冷涡型主要来自于渤海、黄海外,其他3型短时强降水过程的水汽主要来自中国南海或东海。(2)不同天气系统主导下的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在空间分布上,黄淮低涡倒槽型短时强降水带分布从北京东南平原穿过城区至西北山前成东南—西北走向,其余3型大体上沿北京地形成西南—东北走向,其中,西南山前、城区和东北山前地区是3个短时强降水事件的多发中心;在时间分布上,东北低涡型造成的短时强降水过程主要发生在午后,副高与西来槽相互作用型主要集中在傍晚至前半夜,而西风小槽型和黄淮低涡倒槽型短时强降水表现出较强的夜雨特征。(3)从中尺度环流特征上看,副高与西来槽相互作用型短时强降水过程主要是低层冷空气从北京西部、北部进入,首先触发山区对流,与之对应的雷暴高压逐渐组织化,外侧辐散气流(冷池出流)和山前的偏南风暖湿气流辐合造成对流过程加强;西风小槽型主要是边界层内较强东南风在北京西北部山前受地形阻挡,向两边绕流,西南支气流在西部形成气旋性环流,造成城区西部的对流性天气,东北支气流在东北部山前形成地形辐合线,夜间随着东南气流中偏南分量显著加强,东北部山前地区的辐合上升运动加强,造成东北部山前对流性天气,因此在短时强降水落区上表现为两个分离的多发中心且具有夜发性;东北冷涡型主要是系统性的冷空气从北京北部或西部南下,在山前与低空偏东风形成辐合切变线,触发午后对流性天气;黄淮低涡倒槽型主要是黄淮低涡顶部的低层偏东气流在北京西部山前辐合抬升,触发对流,并逐步演变为中尺度气旋性环流,形成相对组织化的短时强降水。
引用
收藏
页码:919 / 934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陶诗言先生在中国暴雨发生条件和机制研究中的贡献 [J].
丁一汇 .
大气科学, 2014, 38 (04) :616-626
[2]   梅雨锋上短时强降水系统的发展模态 [J].
张小玲 ;
余蓉 ;
杜牧云 .
大气科学, 2014, 38 (04) :770-781
[3]   中国东部夏季暴雨日数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 [J].
周放 ;
孙照渤 ;
许小峰 ;
施健 .
气象学报, 2014, 72 (03) :447-464
[4]   高空急流在北京“7.21”暴雨中的动力作用 [J].
全美兰 ;
刘海文 ;
朱玉祥 ;
程龙 .
气象学报, 2013, 71 (06) :1012-1019
[5]   导致“7.21”特大暴雨过程中水汽异常充沛的天气尺度动力过程分析研究 [J].
廖晓农 ;
倪允琪 ;
何娜 ;
宋巧云 .
气象学报, 2013, 71 (06) :997-1011
[6]   北京“7.21”特大暴雨环流形势极端性客观分析 [J].
赵洋洋 ;
张庆红 ;
杜宇 ;
江漫 ;
张季平 .
气象学报, 2013, 71 (05) :817-824
[7]   北京“7.21”暴雨过程中变形场引起的锋生与倾斜涡度发展诊断分析 [J].
李娜 ;
冉令坤 ;
周玉淑 ;
高守亭 .
气象学报, 2013, 71 (04) :593-605
[8]   对流层低层偏东风对北京局地暴雨的作用 [J].
张文龙 ;
崔晓鹏 ;
王迎春 ;
李青春 ;
黄荣 .
大气科学, 2013, 37 (04) :829-840
[9]   中国暖季短时强降水分布和日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尺度对流系统日变化关系分析 [J].
陈炯 ;
郑永光 ;
张小玲 ;
朱佩君 .
气象学报, 2013, 71 (03) :367-382
[10]   北京地形和热岛效应对一次β中尺度暴雨的作用 [J].
吴庆梅 ;
杨波 ;
王国荣 ;
何娜 .
气象, 2012, 38 (02) :174-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