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暖季短时强降水分布和日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尺度对流系统日变化关系分析

被引:202
作者
陈炯 [1 ]
郑永光 [1 ]
张小玲 [1 ]
朱佩君 [2 ]
机构
[1] 国家气象中心
[2] 浙江大学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气候; 时空分布; 日变化; 传播;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6 [降水];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短时强降水是强对流天气的一类。基于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质量控制后的1991-2009年876个基本基准气象站整点逐时降水资料,通过不同时段的发生时次频率分析,给出了中国暖季(4—9月)不小于10、20、30、40、50 mm/h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重点同利用静止气象卫星红外相当黑体亮度温度(TBB)资料获得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短时强降水时次频率地理分布同暴雨(≥50 mm/d)分布都非常相似,但50 mm/h以上的短时强降水时次频率非常低,地理分布差异显著。短时强降水发生频率最高的区域为华南,其次为云南南部、四川盆地、贵州南部、江西和长江下游等地。最大降水强度可超过180 mm/h(海南);在短时强降水发生频率很低的区域,也有超过50 mm/h的强降水。从月际变化来看,7月最为活跃,其次为8月。逐候变化显示,短时强降水具有显著的间歇性发展特征(跳跃性分布的特征),但总体上呈现缓慢增强、迅速减弱的特点;以7月第4候最为活跃。中国总体平均的短时强降水的频率和最大强度的日变化有3个峰值,主峰在午后(16-17时,北京时),次峰在午夜后(01-02时)和早晨(07-08时);中午前后(10-13时)最不活跃。中国短时强降水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日变化特征基本一致,但午夜后时段二者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区域的短时强降水和中尺度对流系统日变化具有不同的活跃时段和传播特征,具有单峰型、双峰型、多峰型和持续活跃型等日变化类型,这不仅与较大尺度的天气系统环流相关,且与地势、海陆等地理分布密切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367 / 382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Ⅰ:组织类型特征 [J].
王晓芳 ;
崔春光 .
气象学报, 2012, 70 (05) :909-923
[2]   华南及邻近海域夏季深对流活动气候特征 [J].
郑永光 ;
陈炯 .
热带气象学报, 2011, 27 (04) :495-508
[3]   近50年中国气温、降水极值分区的时空变化特征 [J].
黄琰 ;
封国林 ;
董文杰 .
气象学报, 2011, 69 (01) :125-136
[4]   近50年来中国夏季降水及水汽输送特征研究 [J].
申乐琳 ;
何金海 ;
周秀骥 ;
陈隆勋 ;
祝从文 .
气象学报, 2010, 68 (06) :918-931
[5]  
我国副热带地区夏季深对流活动气候分布特征.[J].郑永光;王颖;寿绍文;.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10, 01
[6]   2007年夏季长江流域及周边地区地闪时空分布及其天气学意义 [J].
王颖 ;
郑永光 ;
寿绍文 .
气象, 2009, 35 (10) :58-70+132
[7]   我国1小时雨强的时空分布特征 [J].
姚莉 ;
李小泉 ;
张立梅 .
气象, 2009, 35 (02) :80-87
[8]   北京市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 [J].
李建 ;
宇如聪 ;
王建捷 .
科学通报, 2008, (07) :829-832
[9]   中国及周边地区夏季中尺度对流系统分布及其日变化特征 [J].
郑永光 ;
陈炯 ;
朱佩君 .
科学通报, 2008, (04) :471-481
[10]   北京及周边地区5~8月红外云图亮温的统计学特征及其天气学意义 [J].
郑永光 ;
陈炯 ;
陈明轩 ;
王迎春 ;
丁青兰 .
科学通报, 2007, (14) :170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