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

被引:7
作者
连宾 [1 ]
侯卫国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微生物实验室
关键词
真菌; 陆地生态系统; 碳循环; 喀斯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38.1 [微生物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近年来,全球变暖趋势越来越明显,大气CO2浓度不断升高被认为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大气CO2来源主要有海洋释放、土壤呼吸、化石燃料燃烧、动植物呼吸和植被破坏等;而大气CO2的归宿被认为主要有海洋吸收和植物光合作用等。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有2126 Pg,其中46%储存在森林中。土壤真菌占地下总微生物量的81%~95%,在植物—土壤—大气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但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真菌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菌根真菌可通过提高植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促进植物光合作用;菌根真菌将大量的光合作用产物向地下输送;真菌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碳,释放CO2;真菌还可以通过诱导形成碳酸盐颗粒或风化碳酸盐岩来调节大气CO2的浓度。深入了解真菌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对进一步理解生物对全球碳循环的调节机制和保护喀斯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491 / 49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 [1] 全球变暖引发的思考
    孙莹莹
    李响
    [J]. 中国环境管理丛书, 2010, (02) : 4 - 6
  • [2] 一株岩生真菌对方解石的风化作用
    窦传伟
    连宾
    [J]. 矿物学报, 2009, 29 (03) : 387 - 392
  • [3] 微生物对碳酸盐岩的风化作用
    连宾
    陈烨
    朱立军
    杨瑞东
    [J]. 地学前缘, 2008, 15 (06) : 90 - 99
  • [4] 碳酸盐岩微生物溶蚀作用特征及意义
    王涛
    李强
    王增银
    [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7, (03) : 6 - 9
  • [5] 微生物碳酸酐酶对石灰岩的溶蚀驱动作用研究
    余龙江
    吴云
    李为
    曾宪东
    付春华
    [J]. 中国岩溶, 2004, (03) : 59 - 62
  • [7] Palaeoenvironments of insular Southeast Asia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a savanna corridor in Sundaland?[J] . Michael I. Bird,David Taylor,Chris Hunt.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 2005 (20)
  • [8] Variations in organic matter composition in sediments from Lake Huguang Maar (Huguangyan), south China during the last 68 ka: implications for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ic change[J] . Organic Geochemistry . 2003 (11)
  • [9] Deep-sea pollen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Pleistocene indicators of East Asian monsoon[J] . Xiangjun Sun,Yunli Luo,Fei Huang,Jun Tian,Pinxian Wang.Marine Geology . 2003 (1)
  • [10] A 400,000 year record of vegetational and climatic changes from a volcanic basin, Leizhou Peninsula, southern China[J] . Z Zheng,Z.-Q Lei.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 1999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