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友”到“他们”:建国以来特大事故对象指称词的变迁(1949-2016)

被引:7
作者
闫岩 [1 ]
邹文雪 [1 ]
机构
[1]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
特大事故; 受难者; 死亡观; 形象变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12 [新闻采访和报道];
学科分类号
050301 ;
摘要
死亡是自然生命的终结,但死亡的界定、呈现和传播却是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的产物。与可预见的死亡相比,突发性特大事故所带来的大规模死亡,以及这种死亡在官方媒体上的公开传播,往往直观而隐秘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权力秩序和文化结构。文章以新华社对建国以来所有一次性死亡百人以上的特大事故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事故不幸者指称词的千字词频分析,考察该群体在共和国68年历史中的形象变迁。研究显示,事故不幸者的形象经历了1950年代的阶级斗争工具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政治斗争空白化、1980年代的人为事故自然化、1990年代的庸常化和新世纪以来人性立场下的他者化等明显的阶段性变迁,呼应并反映了不同阶段的意识形态和权力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38 / 54 +126-127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38 条
[1]  
性经验史[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法)米歇尔·福柯著, 2005
[2]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 中央文献出版社 , 毛泽东著, 1998
[3]  
流民史[M]. 上海文艺出版社 , 陆德阳著, 1997
[4]  
当代中国的劳动保护[M].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辑, 1992
[5]  
警察参考法令. 上海市警察局. . 1945
[6]   《泰晤士报》的讣闻报道分析 [J].
史玉琴 .
东南传播, 2009, (08) :30-31
[7]  
美国新闻事业史[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布莱雅, 2014
[8]   喧哗与寂灭:中国特别重大事故的媒体呈现(2000-2015) [J].
闫岩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6, (05) :73-97+127
[9]   “耻化”叙事与文化创伤的建构:《人民日报》南京大屠杀纪念文章(1949-2012)的内容分析 [J].
李红涛 ;
黄顺铭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4, 21 (01) :37-54+126
[10]   大众娱乐中的国家、市场与阶级——中国电视剧的政治经济分析 [J].
赵月枝 ;
吴畅畅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29 (01) :26-4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