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高原涡与西南涡作用下的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29
作者
刘新超 [1 ,2 ]
陈永仁 [3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2] 四川省气象服务中心
[3] 四川省气象台
关键词
高原涡; 西南涡; 暴雨; 对比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FY-2D卫星TBB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08年7月20~22日和2012年7月20~22日两次由高原涡和西南涡相互作用,造成四川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雨落区与引导高原涡移动的高空槽有密切关系,高空槽的移动和变化大致决定了强降雨的落区。(2)造成两次暴雨过程的对流云团生成和发展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最终会发展合并形成一个MCC;并且强降雨位于对流云团TBB最大梯度区,一般靠近亮云核,并在亮云核的西北部。(3)两次暴雨过程期间,均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对应着强的涡度和强的上升运动,并且散度、涡度和垂直速度都是增大的。(4)两次暴雨过程期间水汽来源存在着差异,但水汽是逐渐增强的,并且水汽辐合中心与强降雨落区相对应。
引用
收藏
页码:1 / 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河南省短时强降水及其云团特征分析 [J].
谷秀杰 .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3, 36 (01) :15-20
[2]   2012年夏季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附视频 [J].
李跃清 ;
赵兴炳 ;
张利红 ;
周长春 .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2, (04) :1-8
[3]   东移西南低涡空间结构的气候学特征 [J].
潘旸 ;
李建 ;
宇如聪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1, 16 (01) :60-70
[4]   2007年8月2日郑州大暴雨过程分析 [J].
谷秀杰 ;
牛淑贞 ;
介玉娥 ;
林丽 ;
王友贺 .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0, 33 (02) :53-58
[5]   2007年7月19日黄淮地区区域性暴雨成因分析 [J].
吴璐 ;
王红燕 ;
靖春悦 ;
张晓鹏 ;
王东平 ;
王军 .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8, 31 (04) :47-51
[6]   一次西南低涡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J].
顾清源 ;
周春花 ;
青泉 ;
张驹 .
气象, 2008, (04) :39-47
[7]   高原涡与西南涡耦合作用的个例诊断 [J].
陈忠明 ;
闵文彬 ;
缪强 ;
何光碧 .
高原气象, 2004, (01) :75-80
[8]   1998年夏季西南低涡活动与长江上游暴雨 [J].
陈忠明 ;
徐茂良 ;
闵文彬 ;
缪强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3, (02) :162-167
[9]   湿位涡守恒条件下西南涡的发展 [J].
朱禾 ;
邓北胜 ;
吴洪 .
气象学报, 2002, (03) :343-351
[10]   青藏高原天气系统与背风坡浅薄天气系统耦合相互作用的特征分析 [J].
缪强 ;
刘波 ;
袁立新 .
四川气象, 1999, (03) :18-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