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巴嘎蒿灌丛土壤和根系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

被引:15
作者
赵玮
张铜会
刘新平
王少昆
罗亚勇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奈曼沙漠化研究站
关键词
降雨; 差巴嘎蒿; 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 根系含水量; 水量平衡;
D O I
10.13292/j.1000-4890.2008.0079
中图分类号
S181 [农业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以科尔沁沙地半固定沙丘灌木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为对象,用土钻取样法和壕沟法研究了2006年生长季降雨后差巴嘎蒿周围土壤和根系含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并计算了该灌丛的水量平衡。结果表明:该灌丛在降雨后对水分有暂时存储作用;降雨结束后,灌丛主干的茎流作用使得灌丛中心位置的土壤含水量高于灌丛丛幅垂直投影1/4和3/4处的土壤含水量;雨后6h灌丛根系含水量与灌丛中心位置的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89,P<0.01);灌丛根系含水量在雨后126h内出现胁迫脉冲间歇反应。水量平衡计算表明,灌丛边缘外1m处土壤蒸散量高于灌丛覆盖区的蒸散量,灌丛覆盖可降低土壤水分蒸散速率。
引用
收藏
页码:151 / 15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1]  
水资源科学实验与研究[M].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沈振荣主编, 1992
[12]   差巴嘎蒿和小叶锦鸡儿根系分布及生长动态的初步研究 [J].
赵爱芬 .
中国草地, 1994, (03) :15-19+14
[13]   科尔沁沙地固定沙丘植被物种多样性对降水变化的响应 [J].
常学礼 ;
赵爱芬 ;
李胜功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0, (02) :147-151
[14]   科尔沁沙地采用人工植被对流沙治理的技术 [J].
张铜会 ;
赵哈林 ;
常学礼 ;
大黑俊哉 ;
白户康人 ;
谷山一郎 .
中国沙漠, 2000, (S1) :49-53
[15]   荒漠—绿洲边缘区土壤水分时空动态研究 [J].
赵成义 ;
王玉朝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5, (01) :124-127
[16]   土壤风蚀影响因子与防治技术 [J].
马月存 ;
陈源泉 ;
隋鹏 ;
尹春梅 .
生态学杂志, 2006, (11) :1390-1394
[17]   沙质草原植物群落退化与沙化演替 [J].
丁勇 ;
牛建明 ;
杨持 .
生态学杂志, 2006, (09) :1044-1051
[18]   IN-SITU原状取土管测定山地退化土壤物理性质 [J].
田昆 ;
莫剑锋 ;
常凤来 ;
陆梅 ;
李宁云 .
山地学报, 2006, (04) :450-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