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生活是如何被篡改为数据的——回应刘林平教授的质疑

被引:4
作者
潘绥铭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
关键词
原罪; 意识; 刘文; 三大原则; 先天缺陷; 社会学; 文章; 量化研究; 定量研究; 受控; 典型表现; 学术界;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0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论];
学科分类号
030301 ; 1204 ;
摘要
本刊今年第3期围绕"大数据与社会学研究方法"组织刊发了4篇文章,从不同立场和角度探讨了大数据在社会学中的应用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刘林平教授等人特地撰文,对其中潘绥铭教授的文章观点提出质疑。为了推动相关讨论不断走向深入,本期特刊发这篇质疑文章,并同时刊发潘绥铭教授的回应。学术争论是推动学术进步的基本动力,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较少见到公开的学术批评,不利于学术的积累与发展。本期刊发的两篇争鸣文章,直面问题,针锋相对,体现了作者对学术的坦诚和执着,相信会进一步加深大家对大数据性质的了解。
引用
收藏
页码:127 / 128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大数据方法:科学方法的变革和哲学思考 [J].
张晓强 ;
杨君游 ;
曾国屏 .
哲学动态, 2014, (08) :83-91
[2]   网站调查与实地调证对比研究:样本偏差程度及其方法论意义 [J].
潘绥铭 ;
张娜 ;
黄盈盈 .
江淮论坛, 2009, (04) :5-12+195
[3]   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的演进与生存危机 [J].
张学广 .
社会科学, 2007, (01) :156-161
[4]   在科学与人文之间——百年来科学与人文思潮评析 [J].
秦英君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01) :119-123
[6]  
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M]. 新星出版社 , 金观涛,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