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吸收利用氮素的影响

被引:14
作者
聂胜委 [1 ]
黄绍敏 [1 ]
张水清 [1 ]
郭斗斗 [1 ]
张巧萍 [2 ]
机构
[1] 郑州国家潮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站,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2] 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氮素; 吸收利用; 冬小麦;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2.06.012
中图分类号
S512.11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吸收利用氮素的影响,为新形势下制定合理培肥施肥技术,减少氮素流失,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提供借鉴。以黄淮海平原国家潮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站1990年以来的长期定位施肥土壤为基础,研究长期不施肥(CK)、氮钾配施(NK)、氮磷钾配施(NPK)、氮磷钾配施有机肥(MNPK)、氮磷钾配合秸秆还田(SNPK)5种施肥措施对冬小麦吸收利用氮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CK、NK施肥措施相比,NPK、MNPK、SNPK施肥措施有利于小麦各生育时期各器官对土壤氮素的吸收利用,能显著提高小麦各生育阶段的田间群体数、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有效穗数,有利于灌浆期、成熟期氮素在茎、叶、鞘、穗等器官的累积。小麦对氮素吸收累积量、氮肥利用率以NPK最大,MNPK/SNPK次之,均极显著(P≤0.01)高于CK和NK;氮素吸收累积量大小依次为NPK>MNPK>SNPK>NK>CK。施NPK、NPK配施有机肥或秸秆还田的施肥措施均有利于冬小麦在整个生育时期对土壤氮素养分的吸收,提高籽粒产量。
引用
收藏
页码:1037 / 104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潮土长期定位施肥对小麦生理特性、产量及面粉品质的影响 [J].
介晓磊 ;
杨先明 ;
刘世亮 ;
化党领 ;
刘芳 ;
黄绍敏 .
华北农学报, 2011, (03) :157-163
[2]   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及潮土土壤肥力的影响 [J].
张水清 ;
黄绍敏 ;
郭斗斗 .
华北农学报, 2010, (06) :217-220
[3]   长期定位施肥对潮土微生物活性和小麦养分吸收的影响 [J].
王俊华 ;
胡君利 ;
林先贵 ;
崔向超 ;
戴珏 ;
尹睿 ;
钦绳武 .
土壤通报, 2010, 41 (04) :807-810
[4]   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夏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J].
王建林 .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06) :182-184
[5]   长期定位施肥对水稻、小麦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J].
徐祖祥 .
浙江农业学报, 2009, 21 (05) :485-489
[6]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的影响 [J].
林治安 ;
赵秉强 ;
袁亮 ;
Hwat BingSo .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 (08) :2809-2819
[7]  
Wheat Grain Yield and Yield Stability in a Long-Term Fertilization Experiment on the Loess Plateau[J]. HAO Ming-De, FAN Jun, WANG Quan-Jiu, DANG Ting-Hui, GUO Sheng-Li and WANG Ji-Jun 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Yangling 712100 (China)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il Erosion and Dryland Farming on the Loess Plateau, 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Yangling 712100 (China)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
[8]   长期施用有机和无机肥对潮土氮素平衡与去向的影响 [J].
黄绍敏 ;
宝德俊 ;
皇甫湘荣 ;
张夫道 ;
赵秉强 ;
李民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04) :479-484
[9]   长期定位施肥对强筋小麦郑麦9023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J].
皇甫湘荣 ;
杨先明 ;
黄绍敏 ;
宝德俊 ;
许为钢 ;
胡琳 ;
介晓磊 .
河南农业科学, 2006, (04) :77-80
[10]   长期定位施肥小麦的肥料利用率研究 [J].
黄绍敏 ;
宝德俊 ;
皇甫湘荣 ;
许为钢 ;
胡琳 ;
李民 .
麦类作物学报 , 2006, (02) :1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