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潘谢矿区沉陷积水区沉积物磷的赋存和迁移转化特征

被引:3
作者
谢凯 [1 ]
徐鑫 [2 ]
章磊 [2 ]
机构
[1] 安徽理工大学理学院
[2] 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沉陷积水区; 沉积物; 磷; 迁移转化; 农业土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2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在淮南潘谢矿区东部、中部和西部共选取潘集(PJ)、顾桥(GQ)和谢桥(XQ)3个代表性沉陷积水区进行相关研究。采用改进的Psenner分级提取方法,对研究区域内沉积物磷的剖面赋存形态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水质参数,磷的形态组成,有机质(OM)、总氮(TN)和铁氧化物等分布特征,研究了沉陷积水区沉积物中磷的迁移转化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理化指标和磷的赋存形态存在明显的层次差异,自表层向下,除游离氧化铁(Fed)以外,OM、氮磷和铁各形态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氧化还原敏感态磷(BD-P)向其他形态磷转化明显,与铁的氧化还原联系紧密。在磷的赋存形态中,铁铝结合态磷所占比例较大〔BD-P和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Na OH-P)之和占总磷(TP)比例约为50%〕,具备了磷释放的基础条件,但同时潘谢矿区铁氧化物含量对磷的迁移起到较强的束缚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11 / 21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淮南潘谢采煤沉陷积水区沉积物磷迁移转化过程与机制研究.[D].谢凯.中国矿业大学.2014, 12
[2]  
两淮采煤沉陷积水区水体营养盐时空分布及富营养化进程.[J].曲喜杰;易齐涛;胡友彪;严家平;喻怀君;董祥林;.应用生态学报.2013, 11
[3]   采煤沉陷积水区土壤覆水初期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与磷迁移转化的耦合研究 [J].
谢凯 ;
易齐涛 ;
孙鹏飞 .
环境科学学报, 2013, 33 (11) :3101-3110
[4]   淮南潘一矿塌陷水域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和迁移转化特征 [J].
谢凯 ;
张雁秋 ;
易齐涛 ;
严家平 .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 (10) :1867-1874
[5]   煤矿塌陷水域水环境现状分析及综合利用——以淮南矿区潘一煤矿塌陷水域为例 [J].
徐良骥 ;
严家平 ;
高永梅 .
煤炭学报, 2009, 34 (07) :933-937
[6]   黑藻对沉积物及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的利用与转化 [J].
赵海超 ;
王圣瑞 ;
金相灿 ;
步青云 ;
刘景辉 .
湖泊科学, 2008, (03) :315-322
[7]   水稻土淹水过程中不同土层铁形态的变化及对磷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 [J].
苏玲 ;
林咸永 ;
章永松 ;
杨玉爱 .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1, (02) :8-12
[8]   黄棕壤中铁铝锰氧化物的形态及发生学特征 [J].
刘友兆 ;
丁瑞兴 ;
黄瑞采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0, (02) :86-91
[9]  
Effects of light on sediment nutrient flux and water column nutrient stoichiometry in a shallow lake.[J].Bryan M. Spears;Laurence Carvalho;Rupert Perkins;David M. Paterson.Water Research.2007, 4
[10]   Iron reduction and soil phosphorus solubilization in humid tropical forests soils: The roles of labile carbon pools and an electron shuttle compound [J].
Chacon, N ;
Silver, WL ;
Dubinsky, EA ;
Cusack, DF .
BIOGEOCHEMISTRY, 2006, 78 (01) :6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