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与病菌生理小种变化的关系研究

被引:12
作者
彭国亮
冯代贵
罗庆明
刘仲金
机构
[1] 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关键词
水稻; 抗病性; /稻瘟病菌; 生理小种;
D O I
10.13718/j.cnki.xdzk.1992.01.003
中图分类号
S511.103.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根据1979~1990年四川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研究结果,对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化与水稻品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0年代以来,四川省稻瘟病生理小种组成发生了两次较大的变化。1983年后优势种群由ZG 群变为ZB 群,出现频率由1982年的零上升为1986年的72.17%,导致汕优2号完全丧失抗性;1989年后,ZA 群小种上升,出现频率由1984年的1.54%上升为1989年的25.00%,优势种群ZB 群下降,其频率由1986年的72.17%下降到1990年的47.85%,致使汕优63大面积发病。不同品种的稻瘟病菌各不相同。汕优2号以ZB、ZC 群为主的4群15个小种、汕优63有ZA、ZB、ZC 3群13个小种,其致病率均有差异。杂交稻的抗性主要来自恢复系,但更换不育系也可充分利用和发挥优良恢复系的特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2 / 1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4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