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整合

被引:19
作者
黄正林
机构
[1]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河北保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陕甘宁边区; 农业劳动力整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265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抗日战争期间 ,边区存在着农业劳动力不足和分布不平衡的问题 ,特别是大生产运动兴起后 ,边区展开了一个以增加粮食为主的垦荒运动 ,使劳动力更加显得不足。边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办法是对农业劳动力资源进行整合 ,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把分散的个体劳动组织起来 ,使其由个体劳动转变为集体劳动 ;二是通过移民政策 ,把地少人多地区的过剩农业劳动力迁移到人少地多的地区 ,同时把国统区和沦陷区流动到边区的难民安置到农业劳动力不足的地区。在对乡村农业劳动力进行整合时出现了曲折与反复 ,反映了国家政权在制定行政制度和法律时 ,如果不考虑民间社会传统 ,必然和民间固有的、约定成俗的惯行发生矛盾和冲突。当这种矛盾与冲突得到调适时 ,国家政策就容易被民间社会所接受 ,推行起来就顺利的多。通过研究表明 ,延安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对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整合 ,对建国以后农业以及农村政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58 / 6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变迁 [J].
黄正林 .
抗日战争研究, 2001, (03) :15-34
[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村经济研究 [J].
闫庆生 ;
黄正林 .
近代史研究, 2001, (03) :132-171
[3]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稿[M]. 西北大学出版社 , 星 光,张 杨主编, 1988
[4]  
绥德、米脂土地问题初步研究[M]. 人民出版社 , 柴树藩等 著, 1979
[5]  
赤水四区三乡劳动力十分之七组织起来. 解放日报 . 1944
[6]  
什么是"变工"和"扎工". 石毅. 解放日报 . 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