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技术定量表征致密砂岩气储层孔隙结构——以临清坳陷东部石炭系—二叠系致密砂岩储层为例

被引:41
作者
房涛 [1 ]
张立宽 [2 ]
刘乃贵 [2 ]
张立强 [1 ]
王为民 [3 ]
于岚 [4 ]
李超 [2 ]
雷裕红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3]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量子电子学研究所
[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核磁共振T2谱; 孔隙结构; 转换系数; 致密砂岩; 临清坳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核磁共振技术能够实现岩石微米—纳米级孔隙高精度、快速、无损测量,为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定量表征提供新的手段。基于压汞数据刻度核磁共振T2谱的方法,针对致密砂岩压汞进汞饱和度不足100%而造成的测不准问题,提出采取压汞曲线和T2谱从右边界的最大孔隙向左侧小孔隙累加,选定右累加曲线中压汞测量的孔喉半径范围作为核磁共振孔喉半径的可对比区间,利用纵向插值法和最小二乘法构建T2谱转换的孔喉半径分布曲线。选择临清坳陷东部石炭系—二叠系致密砂岩气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方法获得核磁共振T2谱和孔喉半径转换系数及孔喉半径分布,定量研究了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并结合岩石薄片、扫描电镜观察,探讨了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差异成因及储层有效性。结果表明,利用改进方法得到的核磁共振孔喉半径曲线与压汞曲线吻合度高,显著提高了致密砂岩核磁共振测试的准确度。研究区石炭系—二叠系致密砂岩孔喉半径主要分布于0.002~2μm,总体为亚微米—纳米级孔隙,但不同类型砂岩孔喉半径分布具有明显差异:岩屑石英砂岩富硅质、贫塑性岩屑和杂基,总体以亚微米级孔喉为主,含微米级孔喉;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富石英)砂岩石英含量高、塑性岩屑和杂基含量较低,为亚微米—纳米级孔喉(纳米级占优);而长石岩屑(富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贫石英、富塑性岩屑和杂基,主要是小于0.05μm的纳米级孔喉。微观岩石学组分是控制孔隙结构差异和储层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储层质量宏观上可能受控于沉积微相,粗粒和细粒的点砂坝/河床滞留微相岩屑石英砂岩是最有利储层,细粒的点砂坝微相岩屑长石砂岩、分流河道和障壁砂坝长石岩屑(富石英)砂岩是较有利储层,而潮坪相长石岩屑(富岩屑)砂岩、岩屑砂岩均是孔、渗性极差的无效储层。
引用
收藏
页码:902 / 915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 [21] 核磁共振T2谱换算孔隙半径分布方法研究
    李海波
    朱巨义
    郭和坤
    [J]. 波谱学杂志, 2008, (02) : 273 - 280
  • [22] 低渗透储层成因机理及优质储层形成与分布
    杨晓萍
    赵文智
    邹才能
    陈孟晋
    郭彦如
    [J]. 石油学报, 2007, (04) : 57 - 61
  • [23] 利用核磁共振T2分布构造毛管压力曲线的新方法
    何雨丹
    毛志强
    肖立志
    张元中
    [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5, (02) : 177 - 181
  • [24] 核磁共振T2分布评价岩石孔径分布的改进方法
    何雨丹
    毛志强
    肖立志
    任小军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2) : 373 - 378
  • [25] 核磁共振谱的岩石孔喉结构分析
    刘堂宴
    王绍民
    傅容珊
    周明顺
    李艳华
    罗曼
    [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3, (03) : 328 - 333+220
  • [26] 利用核磁共振可动流体评价低渗透油田开发潜力
    王为民
    郭和坤
    叶朝辉
    [J]. 石油学报, 2001, (06) : 40 -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