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社区旅游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3
作者
李亚娟 [1 ,2 ,3 ]
虞虎 [4 ]
陈田 [4 ]
胡静 [1 ,2 ,3 ]
机构
[1]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2] 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
[3] 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民族社区旅游; 理论体系; 研究框架;
D O 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8.02.001
中图分类号
F592.7 [地方旅游事业];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摘要
民族社区旅游是旅游地理学领域重要的研究命题,本论文梳理了国内外民族社区旅游研究成果,从概念内涵、研究脉络、重要研究内容三个方面分析了民族社区生计变迁、发展模式、空间结构、感知与主客关系、原真性、旅游赋权与恢复力等重点内容,评述了国内外研究在对象、时间、领域、内容和方法上的差异,提出了中国民族社区旅游研究的理论框架。研究认为,现有研究多从人地关系的单要素出发,对民族社区旅游发展的要素、模式、演化等方面缺乏系统研究,今后应从民族社区旅游的"人"、"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三方面的关联性出发,突破片段化、碎片化研究限制,针对中国民族社区旅游的当代形态、发展特征与变化趋势,重点关注民族社区旅游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变化、作用过程与机制、发展效应与优化管理等方面,形成"要素—结构—过程—机理—效应"集成化的研究体系,以指导未来中国民族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92 条
[41]   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乡村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探讨——以海口龙鳞村为例 [J].
陈海鹰 ;
曾小红 .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38 (14) :157-160
[42]   旅游发展对民族社区社会文化影响的乡土视野研究框架 [J].
刘旺 ;
蒋敬 .
经济地理, 2011, 31 (06) :1025-1030
[43]   中国农村聚居演变的驱动机制及态势分析 [J].
周国华 ;
贺艳华 ;
唐承丽 ;
于涛 ;
肖国珍 .
地理学报, 2011, 66 (04) :515-524
[44]   从达斡尔族的语言转用看城市化进程对少数民族语言发展的影响 [J].
刘宏宇 ;
李琰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31 (02) :79-83
[45]   基于点—轴理论的民族文化旅游空间发展模式研究——以延边州图们市为例 [J].
孙丽坤 ;
张振国 .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11, 13 (02) :141-143+178
[46]   试析民族社区的内涵 [J].
高永久 ;
朱军 .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01) :5-11
[47]   民族社区研究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J].
高永久 ;
朱军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 30 (12) :6-11+325
[48]   旅游地地方感的游客认知研究 [J].
汪芳 ;
黄晓辉 ;
俞曦 .
地理学报, 2009, 64 (10) :1267-1277
[49]   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社区参与模式研究 [J].
颜亚玉 ;
黄海玉 .
人文地理, 2008, (06) :94-98
[50]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生计模式转型探析——以客家古村三僚文化生态旅游为例 [J].
周建新 ;
张勇华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 (06) :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