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结构标记“给”与动词结构的衍生关系

被引:31
作者
沈阳 [1 ]
司马翎 [2 ]
机构
[1] 北京大学中文系
[2] 荷兰莱顿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小句理论; 句法结构标记“给”; 致使动词系统; 作格—中动—致使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H146 [近代、现代语法];
学科分类号
0501 ; 050103 ;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有:汉语中专门用在动词前的"给";"给VP"中"给"的句法语义作用;"给VP"中的VP(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句法语义特点;"给VP"结构的句法地位及相关动词结构的衍生关系。本文的结论对于建立汉语"致使(CAUSE)"动词系统及作格结构、中动结构和致使结构之间的衍生机制将提供新的观察角度和研究思路。
引用
收藏
页码:222 / 237+287 +287-288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词义吸收、词形合并和汉语双宾结构的句法构造 [J].
沈阳 .
世界汉语教学, 2009, (02) :147-159
[2]   汉语被动句句法分析的重新思考 [J].
邓思颖 .
当代语言学, 2008, 10 (04) :308-319+379
[3]   结果补语小句分析和小句的内部结构 [J].
Rint Sybesma ;
沈阳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4) :40-46
[4]   现代汉语口语中自然焦点标记词“给” [J].
温锁林 ;
范群 .
中国语文, 2006, (01) :19-25+95
[5]   北京话“给”字被动句的地位及其历史发展 [J].
李宇明 ;
陈前瑞 .
方言, 2005, (04) :289-297
[6]   作格化和汉语被动句 [J].
邓思颖 .
中国语文, 2004, (04) :291-301+383
[7]   论使役句的类型学特征 [J].
何元建 .
语言科学, 2004, (01) :29-42
[8]   加强处置/被动语势的助词“给” [J].
李炜 .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4, (01) :55-61
[9]   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对称与不对称 [J].
张伯江 .
中国语文, 2001, (06) :519-524+575
[10]   “及物性”特征与相关的四类动词 [J].
徐杰 .
语言研究, 2001, (03)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