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SCS-CN方法初损率取值研究

被引:31
作者
周淑梅 [1 ,2 ]
雷廷武 [1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关键词
SCS-CN; 初损率; 小流域; 黄土丘陵沟壑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目的】初损率是SCS-CN方法进行流域地表径流预报的基础输入参数之一,影响着径流模拟精度。论文通过研究确定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初损率取值,为SCS-CN方法在该地区的适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SCS-CN方法中,初损率定义为初损量(Ia)与流域最大蓄水能力(S)的比值,通常取标准值0.2。然而,已有研究表明不同区域初损率取值存在差异。论文选取黄土丘陵沟壑区桥子西沟小流域1987—2006年14场典型降雨事件,采用反算法(BC)和事件分析法(EA)确定流域初损率。【结果】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计算初损率均小于标准值0.2,事件分析法计算值(0.17)与反算法计算值(0.1)相比略偏大。初损率取0.1、0.17和0.2分别计算研究降雨事件径流深,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r)、模型效率系数(E)、相对误差(RE)、绝对误差(AE)和图形拟合5种评价标准分析模拟结果,确定研究流域初损率为0.1。论文采用两种算法计算桥子西沟流域初损率,结果与标准值显著不同,初步推断是研究流域与SCS-CN方法最初研发区域地质地貌及气候条件存在较大差异所致。【结论】不同区域应用SCS-CN方法时,需利用当地观测数据率定研究流域初损率,才能进行流域地表水文模拟。
引用
收藏
页码:4240 / 424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 [1]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SCS-CN方法初损率取值研究
    周淑梅
    雷廷武
    [J].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 (20) : 4240 - 4247
  • [2] 径流曲线数模型(SCS-CN)参数λ在黄土丘陵区的率定
    张钰娴
    穆兴民
    王飞
    [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 (05) : 124 - 128
  • [3] 径流曲线法模型参数在黄土地区的优化研究
    王英
    黄明斌
    [J]. 水土保持通报, 2008, (01) : 54 - 58
  • [4] 基于地理信息的SCS模型及其在黄土高原小流域降雨-径流关系中的应用
    刘贤赵
    康绍忠
    刘德林
    张晓萍
    [J].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05) : 93 - 97
  • [5] 中国水土保持.[M].唐克丽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4,
  • [6] Near real-time runoff estimation using spatiallydistributed radar rainfall data..Hadley J L;.A&M University.2003,
  • [7] SCS-CN based time-distributed sediment yield model.[J].J.V. Tyagi;S.K. Mishra;Ranvir Singh;V.P. Singh.Journal of Hydrology.2008, 3
  • [8] Technical Note: Determination of the SCS initial abstraction ratio in an experimental watershed in Greece.[J].Baltas E. A.;Dervos N. A.;Mimikou M. A..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2007, 85
  • [9] A rain duration and modified AMC-dependent SCS-CN procedure for long duration rainfall-runoff events
    Mishra, S. K.
    Pandey, R. P.
    Jain, M. K.
    Singh, Vijay P.
    [J].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2008, 22 (07) : 861 - 876
  • [10] SCS-CN-based modeling of sediment yield.[J].S.K. Mishra;J.V. Tyagi;V.P. Singh;Ranvir Singh.Journal of Hydrology.200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