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与USLE的牡丹江市退耕还林前后水土流失变化研究

被引:7
作者
高凤杰 [1 ,2 ,3 ]
张柏 [1 ]
王宗明 [1 ]
宋开山 [1 ]
任春颖 [1 ]
雷国平 [3 ]
宋戈 [3 ]
宁静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水土流失; 退耕还林; USLE; 分布指数; 土壤侵蚀强度指数; 牡丹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本文采用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得到牡丹江市退耕还林前后水土流失量,并借助GIS空间分析得到退耕还林前后各侵蚀等级的转移矩阵、地形要素的分布指数以及各用地类型的侵蚀强度指数,全面、科学地揭示了退耕还林前后水土流失的演变规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退耕后剧烈侵蚀面积大量减少,由退耕前的3161.52km2减少到退耕后的672.38km2;极强度侵蚀面积大量增加,由退耕前的691.32km2增加到退耕后的2822.72km2。(2)退耕后,中山地带因植被覆盖增强其水土流失大大减弱;山前平原因耕地资源减少,人为加大土地开发利用强度而导致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3)>15°坡度是退耕还林的主要发生范围,因林龄较低,其水土保持能力较弱,在强降雨等条件下更容易发生极强度和剧烈侵蚀。(4)退耕后,水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土壤侵蚀强度指数增加,旱田、林地和建设用地土壤侵蚀强度指数减少。总体来讲,退耕还林有效遏制了研究区严重的水土流失状况,但退耕后轻度、中度和强度侵蚀还不稳定,容易向负向生态环境方向演化,且山前平原地带以及>15°的退耕幼龄林区更易发生水土流失,因此水土保持工作依然不容松懈。
引用
收藏
页码:612 / 61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构建“大牡丹江”生态框架 [J].
戚伯华 .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9, (03) :40-41
[2]   岷江源头区农林复合景观变化对土壤侵蚀强度的影响 [J].
刘洋 ;
李春阳 ;
龙翼 .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07) :232-236
[3]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与粮食安全 [J].
刘兴土 ;
阎百兴 .
中国水土保持, 2009, (01) :17-19
[4]   黄河流域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耦合关系 [J].
王思远 ;
王光谦 ;
陈志祥 .
自然灾害学报, 2005, (01) :32-37
[5]   基于GIS和USLE的九龙江流域土壤侵蚀量预测研究 [J].
黄金良 ;
洪华生 ;
张路平 ;
杜鹏飞 .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05) :75-79
[6]   红壤坡地雨水产流及其土壤流失的垫面反应 [J].
谢小立 ;
王凯荣 .
水土保持学报, 2002, (04) :37-40
[7]   北京山区小流域土壤侵蚀模型 [J].
符素华 ;
张卫国 ;
刘宝元 ;
朱启疆 ;
吴敬东 ;
段淑怀 ;
李永贵 ;
不详 .
水土保持研究 , 2001, (04) :114-120
[8]   牡丹江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问题浅析 [J].
解培君 ;
李立新 ;
陈英智 .
水土保持科技情报, 2001, (03) :29-30
[9]   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组分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特征研究 [J].
喻红 ;
曾辉 ;
江子瀛 .
地理科学, 2001, (01) :64-69
[10]   应用USLE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IDRISI预测小流域土壤侵蚀量的研究 [J].
蔡崇法 ;
丁树文 ;
史志华 ;
黄丽 ;
张光远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0, (02) :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