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32-6地区油气运移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研究

被引:10
作者
冷济高 [1 ]
解习农 [2 ]
刘晓峰 [2 ]
张成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关键词
秦皇岛32-6地区; 油气运移; 输导体系; 成藏模式; 示踪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油气运移输导体系是成藏动力学研究的重点及难点之一.秦皇岛32-6地区主要发育3种类型的输导体:骨架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其中断层又分为基底断层和盖层断层2种,基底断层主要是沟通烃源岩与圈闭,盖层断层则控制着新近系油气的再分配,馆陶组厚层块状砂砾岩体在油气侧向运移过程中被称为油气运移"高速公路",而基底不整合面则是潜山及古近系油气成藏的主要通道.由于输导体系不同,导致研究区主要存在2种不同的成藏模式,即新近系网毯式成藏模式和古近系及潜山"S"型成藏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22 / 26+118 +11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渤中25-1地区油气运移的输导通道及其示踪分析 [J].
张成 ;
解习农 ;
张功成 ;
刘晓峰 ;
姜涛 .
地质科技情报, 2005, (02) :27-32
[2]   不整合及输导油气特征 [J].
付广 ;
段海凤 ;
孟庆芬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5, (01) :13-16+105
[3]   渤中坳陷超压-构造活动联控型流体流动与油气快速成藏 [J].
郝芳 ;
蔡东升 ;
邹华耀 ;
方勇 ;
曾治平 .
地球科学, 2004, (05) :518-524
[4]   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以济阳坳陷新近系为例 [J].
张善文 ;
王永诗 ;
石砥石 ;
徐怀民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01) :1-10
[5]   含油气盆地成藏动力学研究综述 [J].
褚庆忠 ;
张树林 .
世界地质, 2002, (01) :24-29
[6]   渤海新构造运动控制晚期油气成藏 [J].
龚再升 ;
王国纯 .
石油学报, 2001, (02) :1-7+119
[7]   断层涂抹层分布规律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J].
吕延防 ;
张发强 ;
吴春霞 ;
王亚明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1, (01) :30-32+14
[8]   渤海浅层构造变形特征、成因机理与渤中坳陷及其周围油气富集的关系 [J].
蔡东升 ;
罗毓晖 ;
武文来 ;
姚长华 .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1, (01) :35-43
[9]   石油与天然气运移研究综述 [J].
李明诚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 (04) :3-10+109
[10]   论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 [J].
康永尚 ;
郭黔杰 .
地球科学, 1998, (03)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