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凡纳滨对虾抗WSSV选育家系的抗病及免疫特性研究

被引:34
作者
黄永春 [1 ,2 ]
艾华水 [1 ]
殷志新 [1 ]
黄仙德 [1 ]
李色东 [3 ]
翁少萍 [1 ]
何建国 [1 ]
机构
[1]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
[3] 广东湛江恒兴集团有限公司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 人工感染; 家系选育; 免疫相关因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968.22 [虾的养殖];
学科分类号
090801 ;
摘要
35个第四代凡纳滨对虾抗WSSV选育家系和未选育对虾按每克体重注射103拷贝WSSV病毒量,根据选育家系的抗病性能分3个类群:高抗性类群,成活率达24.45%±6.56%;中抗性类群,成活率为10.70%±1.41%;敏感类群,成活率为2.72%±2.76%,各类群间差异显著(P<0.01)。对分别代表高抗、中抗和敏感类群的12、7和3号家系以及未选育对虾按每克体重注射102、103、104和105拷贝WSSV,高抗性对虾在102、103、104及105感染水平下的存活率分别为100%、23.3%±3.5%、7.8%±1.9%和0%;中抗对虾分别为87.7%±3.9%、12.2%±1.9%、0%和0%;敏感对虾分别为54.4%±3.9%、2.2%±1.9%、0%和0%;未选育对虾分别为51.1%±5.1%、0%、0%和0%。在103拷贝组感染过程中免疫相关因子的变化表明,高抗对虾血液中血细胞数分别比中抗、敏感和未选育对虾提高20.7%(P>0.05),36.7%(P<0.05)和34.4%(P<0.05);PO活力上述三类对虾提高40.0%(P<0.05),76.3%(P<0.05)和63.4%(P<0.05);SOD活力分别比上述三类对虾提高31.1%(P>0.05),58.8%(P<0.05)和32.0%(P>0.05);POD活力分别比上述三类对虾提高29.6%(P>0.05),44.9%(P<0.05)和43.3%(P<0.05);血清蛋白含量分别比分别比上述三类对虾提高31.2%(P>0.05),38.7%(P<0.05)和39.3%(P<0.05),而敏感对虾和未选育对虾之间则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经四代选育后的高抗对虾免疫性能明显高于其他对虾,表现出良好的抗WSSV性能。
引用
收藏
页码:1549 / 155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复方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血清非特异免疫因子的影响 [J].
董晓慧 ;
李明 ;
叶继丹 .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9, 24 (02) :162-165
[2]   壳聚糖硫酸酯提高凡纳滨对虾抗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力的研究 [J].
胡琳琳 ;
房文红 ;
高露姣 ;
刘向阳 ;
吴国忠 .
海洋渔业, 2008, (03) :250-255
[3]   虾类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J].
李刚 ;
刘小林 ;
黄皓 ;
崔朝霞 ;
相建海 .
水产科学, 2007, (09) :525-530
[4]   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对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J].
曹俊明 ;
刘晓华 ;
周萌 ;
朱选 ;
赵红霞 ;
马力 ;
蓝汉冰 ;
谢从新 ;
李邦佑 ;
王定发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7, (04) :528-532
[5]   复合中草药制剂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抗病力的影响 [J].
周歧存 ;
罗从彦 ;
韩兆红 .
饲料研究, 2006, (09) :53-56
[6]   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血液病理研究 [J].
冯守明 ;
杨先乐 ;
李军 ;
王蓉 ;
赵燕超 .
水产学报, 2006, (01) :108-112
[7]   人工选育中国对虾两个群体WSSV感染相关免疫与生化因子的变化 [J].
刘庆慧 ;
黄倢 ;
杨冰 ;
刘莉 .
海洋水产研究, 2005, (06) :22-27
[8]   南美白对虾血蓝蛋白对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J].
章跃陵 ;
王三英 ;
刘光明 ;
陈粤 ;
邹湘辉 .
中国水产科学, 2005, (04) :402-406
[9]   中草药制剂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血淋巴中免疫因子的影响 [J].
郭文婷 ;
李健 .
饲料工业, 2005, (06) :6-10
[10]   中国对虾快速生长新品种“黄海1号”的人工选育 [J].
李健 ;
刘萍 ;
何玉英 ;
宋全山 ;
牟乃海 ;
王清印 .
水产学报, 2005, (01)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