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氮量对超高产冬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32
作者
郝代成 [1 ]
高国华 [2 ]
朱云集 [1 ]
郭天财 [1 ]
叶优良 [1 ]
王晨阳 [1 ]
谢迎新 [1 ]
机构
[1] 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 河南省叶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关键词
冬小麦; 施氮量; 光合特性; 干物质积累; 籽粒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给冬小麦超高产栽培中氮肥合理运筹提供参考依据,于2007-2008年在河南温县、兰考两试验点,以两个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冬小麦品种豫麦49和兰考矮早八为供试材料,在全生育期施氮0、90、180、270和360 kgN.hm-2(底施和拔节期追施各半)的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试验点施氮量180和270 kg.hm-2处理的籽粒产量均达到了每公顷9 000 kg以上的水平,高于其他施氮处理,与不施氮和90 kg N.hm-2处理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与其他处理相比,180和270kg.hm-2处理提高了两个小麦品种开花后旗叶光合速率和SPAD值,进而增加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两试验点的施氮处理对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成穗数影响不显著,而施氮量180和270 kg.hm-2处理显著提高了多穗型品种豫麦49的成穗数;两品种穗粒数和粒重均表现为不施氮和90 kg N.hm-2处理显著低于适宜施氮量(180和270 kg N.hm-2)处理。两品种在两试验点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不同,豫麦49和兰考矮早八分别在270和180kg.hm-2获得最高产量。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两个品种在施氮量180~270 kg.hm-2、基施和拔节期比例5∶5条件下,在稳定足够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促进花后物质积累量,提高粒重,可实现超高产。
引用
收藏
页码:346 / 35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Genetic improvements in winter wheat yields since 1900 and associated physiological changes.[J].R. B. Austin;J. Bingham;R. D. Blackwell;L. T. Evans;M. A. Ford;C. L. Morgan;M. Taylor.Th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1980, 3
[2]   不同施氮量对超高产小麦灌浆期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J].
孙旭生 ;
林琪 ;
刘义国 ;
张玉梅 ;
李玲燕 ;
翟延举 .
华北农学报, 2008, (01) :158-162
[3]   施氮对灌浆期冬小麦不同叶片SPAD值及光合速率的影响 [J].
宋飞 ;
李世清 ;
王辉 .
麦类作物学报, 2006, (06) :172-174
[4]   施氮水平对优质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子粒生长发育的影响 [J].
蔡瑞国 ;
张敏 ;
戴忠民 ;
田雷 ;
王振林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01) :49-55
[5]   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J].
贺明荣 ;
杨雯玉 ;
王晓英 ;
王振林 ;
杨万立 .
作物学报, 2005, (08) :1047-1051
[6]   氮素水平对不同基因型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子粒灌浆进程的影响 [J].
蔡瑞国 ;
王振林 ;
李文阳 ;
张敏 ;
周筑南 .
华北农学报, 2004, (04) :36-41
[7]   黄淮麦区不同类型品种冬小麦超高产氮肥施用技术研究 [J].
许轲 ;
张洪程 ;
戴其根 ;
霍中洋 .
安徽农业科学, 2004, (06) :1158-1160+1180
[8]   不同肥力土壤下施氮量对小麦子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J].
林琪 ;
侯立白 ;
韩伟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4, (06) :561-567
[9]   氮素水平对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 [J].
王月福 ;
姜东 ;
于振文 ;
曹卫星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3, (05) :513-520
[10]   氮素营养水平对冬小麦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变化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J].
王月福 ;
于振文 ;
李尚霞 ;
余松烈 .
作物学报, 2002, (06) :743-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