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初期的历史境遇——法律工具主义的视角

被引:3
作者
郭为桂
机构
[1] 福建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福建福州
关键词
法律工具主义; 法律虚无主义; 宪政; 法制;
D O I
10.15993/j.cnki.cn35-1198/c.2003.01.005
中图分类号
D921 [国家法、宪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3 ;
摘要
50年代后期我国社会主义宪政、法制建设滑坡,法律虚无主义盛行,是当时法制建设指导思想深处潜藏的法律工具主义的逻辑结果。从寻求统治合法性的《共同纲领》到作为过渡时期总任务法律形式的《五四宪法》,不论其结构形式还是实际内容,都是直接为政治需要、政治意图服务的,宪法作为政治工具,未能在保障权利、限制权力方面起到应有作用。而法律工具主义和法律虚无主义在当时之所以可能,既有深厚的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又有传统社会主义法律理论的论证,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既产生也需要法律工具主义。今天看来,在一个缺乏法治传统的国度里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必须对我们无意中承受的传统保持高度警惕。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2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3]   立法的民主合法性与立法至上——中国立法批评 [J].
陈端洪 .
中外法学, 1998, (06) :59-69
[4]   中国五十年代法律思潮研究(上)——法文化视角的剖析与思考 [J].
丁以升 ;
孙丽娟 .
法学, 1998, (11) :9-13
[5]   五十年代末法制建设滑坡原因新探 [J].
徐付群 .
中共党史研究, 1998, (05) :79-83+104
[7]   法律模式转换:一场深刻的革命性变革 [J].
卢云 .
中国法学, 1994, (01) :28-35
[8]  
宪政的哲学之维.[M].(美)阿兰·S.罗森鲍姆(AlanS.Rosenbaum)编;郑戈;刘茂林译;.三联书店.2001,
[9]  
当代中国法律发展研究.[M].黄文艺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10]  
法理学.[M].(美)E.博登海默(EdgarBodenheimer)著;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