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地区小麦品种产量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6
作者
杨竹平
吴兆苏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小麦品种研究室
关键词
长江下游地区; 小麦; 产量稳定性; 基因型×环境互作;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1984~1986年度在长江下游地区7个地点研究了70年代以来育成和推广的10个小麦品种(系)的产量潜力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年度间气候因素的变异是影响产量及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要有效地鉴别品种产量和稳定性间的差异,进行多年试验是必须的。利用线性回归模型较为全面地测定了品种的产量潜力和稳定性,适应性参数和变异系数也有同等的效率,且计算简便。将70年代以来推广的品种相比,近期育成或推广的品种产量增加幅度不大,对有利环境反应比较敏感。产量的稳定性取决于产量构成因素的稳定性和缓冲性及其不同方式的互作。
引用
收藏
页码:11 / 1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江苏淮南片小麦区试点的代表性问题 [J].
俞世蓉 .
种子, 1986, (03) :53-54+52
[2]   小麦品种区域试验上几个问题的探讨 [J].
俞世蓉 ;
吴兆苏 .
中国农业科学, 1986, (03) :20-25
[3]   长江下游地区小麦品种产量稳定性的初步探讨 [J].
姜文候 ;
吴兆苏 .
作物学报, 1983, (04) :23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