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协商民主的限度

被引:6
作者
伍俊斌
机构
[1]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
关键词
互联网; 协商民主; 数字鸿沟; 群体极化; 公共理性; 信息控制;
D O I
10.14137/j.cnki.issn1003-5281.2015.02.002
中图分类号
D665 [民主党派及其活动];
学科分类号
0302 ; 030204 ;
摘要
数字鸿沟的存在,使网络协商民主可能将一部分弱势群体排除在外,导致网络协商民主变成少数人的民主,表现出精英主义倾向。由于存在协同过滤和沉默的螺旋现象,网络协商容易发生群体极化。在协商过程中,群体极化与协商民主理念背道而驰,最终将消解协商民主的公共理性,甚至给协商民主带来情绪化和非理性的危险。在网络协商中,信息是一种必要的资源和权力,尽管公众可以获取众多网络信息,但是政府掌握着信息发布权和控制权,协商民主存在公共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网络民主协商是一个技术平台,其效果取决于政府机构的支持,离不开现实民主制度的对接。
引用
收藏
页码:7 / 1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1]  
0版数字化学时代的生活设计[M]. 海南出版社[美]埃瑟·戴森 著, 1998
[12]  
网络共和国[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美)凯斯·桑斯坦(CassSunstein)著, 2003
[13]  
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谢新洲著, 2004
[14]  
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M]. 中央编译出版社 , (英) 登特里维斯, 2006
[15]  
信息乌托邦[M]. 法律出版社 , (美) 桑斯坦, 2008
[16]  
新媒体生存[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杨继红, 2008
[17]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论[M].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陶富源, 2011
[18]   普遍性服务与因特网的商业化 [J].
J-Y.基 .
国外社会科学, 1999, (01) :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