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人工林碳汇效应研究

被引:7
作者
邢尚军 [1 ]
杜立民 [2 ]
翟建平 [2 ]
周健 [1 ]
杨庆山 [1 ]
机构
[1] 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2] 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人工林; 碳汇量; 生态系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6.2 [林业];
学科分类号
120302 ;
摘要
森林碳汇是国际上林业热点问题之一。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森林植被,可以贮存大量的碳,被认为是缓解全球变暖的有效途径。关于黄河三角洲特征树种的碳汇能力研究,目前尚属空白。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黄河三角洲不同人工林分的碳汇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碳汇作用存在较大差异,顺序为:白蜡林>刺槐林>榆林>臭椿林>国槐林>草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作用包括乔木、草本和土壤的碳汇量,其中乔木和土壤的碳汇量占总碳汇量的绝大部分。从长期来看,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有巨大碳汇潜力的系统。
引用
收藏
页码:5 / 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黄河三角洲土地退化机制与植被恢复技术.[M].邢尚军; 张建锋; 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2]   湖南主要森林类型碳汇功能及其经济价值评价 [J].
黄方 ;
张合平 ;
陈遐林 .
广西林业科学, 2007, (01) :56-60
[3]   森林碳汇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J].
王清 ;
李青 ;
李静 ;
董秀春 ;
樊金会 .
山东林业科技, 2006, (06) :88-90
[4]   杉木人工林C库与C吸存的动态研究 [J].
方晰 ;
田大伦 .
广西植物, 2006, (05) :516-522
[5]   近20年海南岛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 [J].
曹军 ;
张镱锂 ;
刘燕华 .
地理研究, 2002, (05) :551-560
[6]   黄河三角洲土地持续利用优化分析 [J].
何书金 ;
李秀彬 ;
朱会义 ;
苏光全 .
地理科学进展, 2001, (04) :313-323
[7]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 [J].
王效科 ;
冯宗炜 ;
欧阳志云 .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01) :13-16
[8]   中国森林生态网络系统工程 [J].
彭镇华 ;
江泽慧 .
应用生态学报, 1999, (01) :101-105
[9]   全球碳循环与森林关系的研究——问题与进展 [J].
聂道平 ;
徐德应 ;
王兵 .
世界林业研究, 1997, (05) :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