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26
作者
游东海
田霄鸿
把余玲
李锦
王淑娟
刘廷
南雄雄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 秸秆还田方式; 周年产量;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养分;
D O I
10.13207/j.cnki.jnwafu.2012.07.018
中图分类号
S141.4 [堆肥、沤肥];
学科分类号
090101 ;
摘要
【目的】探讨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旨在为促进小麦-玉米连续轮作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陕西关中地区,于2008-2010年采用2年4季的田间定位试验,以玉米秸秆不还田-小麦秸秆不还田为对照(CK),比较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小麦秸秆高留茬还田(T-1)、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小麦秸秆高留茬还田(T-2)、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小麦秸秆直接还田(T-3)3种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碳储量、养分含量及作物周年产量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3种秸秆还田方式下耕层(0~20cm)土壤总有机碳储量(CT)、土壤活性有机碳储量(CL)、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MI)及土壤全磷、硝态氮、速效钾含量和作物周年产量均增加。3种秸秆还田方式对CT、CL及CMI的影响表现为T-3>T-2>T-1;对作物周年产量的影响则表现为T-2>T-3>T-1;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无明显规律性,但是对速效钾含量的影响表现为T-2>T-3>T-1。【结论】综合考虑,在陕西关中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小麦秸秆高留茬还田模式(T-2)是较优的耕作方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67 / 17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秸秆还田循环利用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研究附视频 [J].
刘定辉 ;
蒲波 ;
陈尚洪 ;
朱钟麟 ;
舒丽 .
西南农业学报, 2008, (05) :1316-1319
[2]   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养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研究 [J].
陈尚洪 ;
朱钟麟 ;
刘定辉 ;
舒丽 ;
王昌全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 (04) :806-809
[3]   长期秸秆还田对剖面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J].
孙星 ;
刘勤 ;
王德建 ;
张斌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03) :587-592
[4]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J].
余延丰 ;
熊桂云 ;
张继铭 ;
万炎生 ;
苏运河 ;
彭红 ;
孙爱红 .
湖北农业科学, 2008, (02) :169-171
[5]   农田秸秆覆盖条件下冬小麦增产的水氮条件 [J].
高亚军 ;
郑险峰 ;
李世清 ;
田霄鸿 ;
王朝辉 ;
李生秀 ;
杜建军 .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01) :55-59
[6]   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有机质提升的探索研究 [J].
王应 ;
袁建国 .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S2) :120-121
[7]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J].
刘世平 ;
陈后庆 ;
陈文林 ;
戴其根 ;
霍中洋 ;
许轲 ;
张洪程 .
麦类作物学报, 2007, (05) :859-863
[8]   稻麦两熟条件下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效用分析 [J].
刘世平 ;
聂新涛 ;
张洪程 ;
戴其根 ;
霍中洋 ;
许轲 .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07) :48-51
[9]   保护性耕作下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研究 [J].
李琳 ;
李素娟 ;
张海林 ;
陈阜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6, (03) :106-109
[10]   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J].
吴婕 ;
朱钟麟 ;
郑家国 ;
姜心禄 .
西南农业学报, 2006, (02) :19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