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符号理据性面面观

被引:60
作者
陆丙甫
郭中
机构
[1] 南昌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任意性; 理据性; 语言共性; 认知解释;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H0 [语言学];
学科分类号
030303 ; 0501 ; 050102 ;
摘要
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的争论可以说是历史悠久。自索绪尔以来,一直是任意性的主张占据主导地位。不过,近年来随着当代功能学派的发展,理据性开始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论证任何语言符号都是有理据的,分析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上的理据性,并强调指出许多表面任意性实际上是不同理据性互相作用的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32 / 3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上):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 [J].
陆丙甫 .
当代语言学, 2005, (01) :1-15+93
[2]   亲密与高调——对小称调、女国音、美眉等语言现象的生物学解释 [J].
朱晓农 .
当代语言学, 2004, (03) :193-222+285
[3]   论语言单位的任意性和理据性——兼评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 [J].
王德春 .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1, (01) :74-77
[4]   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涵 [J].
袁毓林 .
中国社会科学, 1999, (02) :185-201
[5]   从语义、语用看语法形式的实质 [J].
陆丙甫 .
中国语文, 1998, (05) :353-367
[6]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语言哲学探索之一 [J].
许国璋 .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8, (03) :2-10+79
[7]  
核心推导语法[M]. 上海教育出版社 , 陆丙甫著, 1993
[8]  
定语和状语[M]. 上海教育出版社 , 朱德熙 著, 1984
[9]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刘月华, 1983
[10]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 商务印书馆 , 丁声树等著, 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