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区地面沉降的机理分析

被引:20
作者
薛传东
刘星
李保珠
孟国涛
李峰
机构
[1]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昆明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南京 ,云南昆明 ,云南昆明 ,云南昆明 ,云南昆明
关键词
地面沉降; 机理分析; 第四系; 地下(热)水; 新构造运动; 昆明市区;
D O 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04.03.011
中图分类号
P642.2 [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
学科分类号
0814 ;
摘要
昆明市区坐落在昆明晚新生代断陷盆地内,广泛发育第四纪松散沉积层,以湖沼相粉砂和粘土为主,夹多层淤泥、泥炭及褐煤层。近年来市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地面沉降现象,沉降范围日益扩大,沉降速率逐年加剧,新的沉降中心不断产生,小板桥、渔户村、大塘子和严家山等4个漏斗形沉降区已逐渐连成一体,构成最严重的沉降区域,其中前两个沉降区形成了总面积约300km2的沉降带。截至1998年小板桥沉降中心的累计沉降量达236 2mm以上,平均沉降速率约20 0mm a,近期高达31 1mm a;河尾村沉降中心近几年下沉速率也达25 1mm a。文章依据1987~1998年期间市区地面沉降的4期水准测量数据,结合区内地质及水文工程地质条件,系统分析地面沉降的空间分布和时程演化特征及其与各制约因素的关系。认为除起因于第四纪松散及半固结土层的自重压密尤其是粘性土、泥炭及褐煤层的压密固结和活动构造的差异性断块升降外,集中超采浅层孔隙水、深层基岩地下(热)水导致的水位持续降低和水位降落漏斗不断扩大及其复合叠加作用,使第四系释水固结,是地面沉降的主要诱发因素。因而,应从地下(热)水开采的合理布局及市政规划入手,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体系和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开展和加强地面沉降各致害因素的定量评价和系统研
引用
收藏
页码:51 / 5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昆明市地热田越流含水系统中地下热水的数值模拟 [J].
薛传东 ;
刘星 ;
杨浩 ;
李保珠 ;
谈树成 .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06) :899-905
[2]   我国地面沉降模拟现状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J].
薛禹群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3, (05) :1-5
[3]   城市地面沉降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J].
郑铣鑫 ;
武强 ;
侯艳声 ;
吴孟杰 ;
应玉飞 .
地质论评, 2002, (06) :612-618
[4]   昆明市地下热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研究 [J].
薛传东 ;
李峰 ;
谈树成 ;
李宝珠 ;
尹牡丹 ;
秦德先 .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1, (04) :25-29
[5]   昆明盆区第四系粘性土中的粘土矿物与地面沉降 [J].
薛传东 ;
谈树成 ;
李峰 ;
刘星 ;
秦德先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1, (04) :437-440
[6]   昆明市地面沉降发展过程及其特征 [J].
姜朝松 ;
邵德晟 ;
樊友心 ;
胡耀雄 ;
周瑞琦 .
地震研究, 2001, (01) :55-60
[7]   国际地面沉降研究综述 [J].
张阿根 ;
刘毅 ;
龚士良 .
上海地质, 2000, (04) :1-7
[8]   中国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地面沉降系统防治 [J].
侯艳声 ;
郑铣鑫 ;
应玉飞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0, (02) :33-36+53
[9]   关于地下水开采引发地面沉降灾害的思考 [J].
陈崇希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0, (01) :45-48+60
[10]   天津市地面沉降研究及综合治理 [J].
吴铁钧 ;
崔小东 ;
牛修俊 ;
陈文杰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1998, (05) :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