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部分生物学功能改变及其意义

被引:7
作者
郭伟新
杨期东
谢晓云
苗旺
机构
[1]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内皮祖细胞; 外周血;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 [脑血管疾病];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生物学功能的改变,探讨EPCs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可能作用。方法: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同年龄组正常人各20例,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接种在培养板内,培养7天后对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化学分析和部分生物学功能测定。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标记荆豆凝血素Ⅰ(FITC-UEA-I)和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胰蛋白酶消化后计数贴壁细胞观察EPCs黏附能力;改良的Boyden小室观察EPCs的迁移能力;MTT法检测EPCs增殖能力;体外血管生成实验观察EPCs体外生成血管能力。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EPCs黏附细胞数(35.15±6.55)较正常对照组(45.25±7.04)显著减少(P<0.01);EPCs的增殖能力(0.649±0.033)较正常对照组(0.680±0.022)显著降低(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EPCs体外血管生成能力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弱,并且小管的复杂程度也较对照组降低。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EPCs的黏附、迁移、增殖和成血管能力明显受损。EPCs的生物学功能或许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一个生物学标志。
引用
收藏
页码:32 / 3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2型糖尿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诱导分化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J].
王爱民 ;
雷闽湘 ;
刘泽灏 ;
汤叁娥 ;
唐国华 .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6, (03) :188-191
[2]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 [J].
周晓辉 ;
贺春钰 .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5, (05) :54-56
[3]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 [J].
李建卫 ;
林宁 .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1, (12) :64-65
[4]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 rogenitor cells, vascular function, and cardiovascular risk[J] .2 Hill JM,Zalos G,Halcox JPG,et al. N Engl JMed .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