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化过程中植物群落组成的分析——以神木大保当地区为例

被引:7
作者
杨喜林
邱国玉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
关键词
盖度; 油蒿; 沙漠化程度; 隐芽植物; 黑沙蒿; 沙漠化过程; 群丛组; 优势度指数; 植物群落; 植物群丛; 地面芽植物; 沙生植被; 神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沙漠化过程中,植被生活型谱中地面芽植物明显减少,隐芽植物增多。群落最小面积由潜在沙漠化阶段的45m2减少到沙漠化第5阶段的2.25m2。投影盖度为“s”型分布,油蒿群丛盖度大于臭柏群丛。油蒿群丛盖度达31.62%,臭柏群丛只有24.99%。Simpson指数减少,种均匀度指数增大,该变化趋势与森林、草原植被演替过程中均匀度的变化规律相反。或许为沙生植被所特有。群丛优势度指数增大。优势度—多样性曲线在沙漠化发生前和初期为对数正态分布,沙漠化后期为几何级数分布。
引用
收藏
页码:23 / 3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生态学原理和野外生物学.[M].(美)史密斯(Smith;R.L.)著;李建东等译;.科学出版社.1988,
[2]  
毛乌素沙区自然条件及其改良利用.[M].北京大学地理系等 编.科学出版社.1983,
[3]   亚高山草甸弃耕地植物群落演替的数量研究 Ⅰ.群落组成分析 [J].
张大勇 ;
王刚 ;
杜国祯 ;
李峰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988, (04) :41-49
[4]   共和盆地草原沙漠化的正、逆过程与植被演替规律 [J].
邵立业 ;
董光荣 ;
陆福根 .
中国沙漠, 1988, (01) :33-43
[5]   关于沙漠化的概念及其发展程度的判断 [J].
朱震达 ;
刘恕 .
中国沙漠, 1984, (03) :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