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性别与秩序:对智障青少年教育的反思

被引:2
作者
胡艳华 [1 ,2 ]
机构
[1]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研究所
[2] 长江大学
关键词
智障青少年; 教育; 空间; 性别; 秩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764 [弱智儿童教育];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以南京市某智障青少年教育机构为例,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其教育空间做了田野调查。研究认为,主流社会群体的话语建构了智障青少年的社会地位,使其在城市空间中处于被排斥的位置;为了便于教育者的管理,智障青少年在教育中被去性别化,他们青春期的情感表达习焉不察的被忽视,其身体作为场域成为第三空间隐喻式的文化表达;教育中的秩序通过学习和生活的空间来呈现,教育秩序是"师生关系"博弈的结果,而由此构成的全新秩序使得培训成为不可能。对智障青少年的教育应该在关注其真正需要和现实需求上来反思,让政治权力的运作与它的空间表达之间不再有直接的关系是值得我们期待的社会实践。
引用
收藏
页码:31 / 38+94 +94-9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The Postcolonial and the Postmod-ern:The Question of Agency"(fromThe Location ofCulture). Homi K.Bhabha. Criticism:Ma-jor Statements . 2000
[2]  
宿舍劳动体制:劳动控制与抗争的另类空间[J]. 任焰,潘毅.  开放时代. 2006(03)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人民出版社 , 马克思,恩格斯 著, 1972
[4]  
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M].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包亚明主编, 2001
[5]   消费主义和“同志”空间:都市生活的另类欲望地图 [J].
魏伟 .
社会, 2009, (04) :79-106
[6]   空间社会学:透视学校“生活德育”的新视角 [J].
唐小俊 .
教育学术月刊, 2009, (12) :35-38
[7]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 江西人民出版社 , (德) 韦伯 (Weber, 2010
[8]   茶馆观察:农村公共空间的复兴与基层社会整合 [J].
戴利朝 .
社会, 2005, (05) :96-117
[10]  
Third Space:Toward a New Consciousness of Space and Spatiality. Soja,E.W. Communicating in the Third Space .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