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瓮安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上段底部和下段的遗迹化石

被引:7
作者
王约 [1 ]
徐一帆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2]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关键词
遗迹化石; 后生动物; 瓮安生物群; 陡山沱组; 埃迪卡拉系; 贵州瓮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1 [普通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贵州瓮安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上段产有保存良好的具有生物多样化特征、包含多种门类磷质球粒状化石库的"瓮安生物群",成为地球早期生物特别是早期后生动物和动物胚胎化石研究的焦点地区。描述了产自瓮安陡山沱组"瓮安生物群"产出层位底部和之下层位的3个后生动物遗迹:Wenganichnus nanbaoensis(ichnogen.et ichnosp.nov.)为具有衬里和半月形回填构造的微弯曲的潜穴管;Doushantuoichnus curvatus(ichnogen.et ichnosp.nov.)为具有细小横纹脊的中沟和两排呈叠瓦状排列的小羽叶状凸起的表生迹;?Planolitesichnosp.为任意弯曲的、与围岩岩性略有区别的长线状底迹突起。遗迹化石的形态特征表明它们的造迹生物为沿一定方向运动的、背部与腹部以及前部与后部分化的、两侧对称的蠕虫状后生动物,而非沉积构造。"瓮安生物群"中后生动物的卵和胚胎化石可能系不易保存的软躯体动物的卵和胚胎在水动力作用下与沉积物一起被搬运、沉积,埋藏于较高能浅水环境并处于休眠状态,且被保存。
引用
收藏
页码:469 / 47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31]   晚震旦世陡山沱期磷块岩中微体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J].
陈孟莪 ;
刘魁梧 .
地质科学, 1986, (01) :46-53+107
[32]   这些是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后生动物痕迹化石吗? [J].
宋天锐 ;
高健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85, (12) :926-928
[33]  
Manuel Parizot,Patrick G. Eriksson,Tahar Aifa,Subir Sarkar,Santanu Banerjee,Octavian Catuneanu,Wlady Altermann,Adam J. Bumby,Emese M. Bordy,J. Louis van Rooy,A. Jaco Boshoff.Suspected microbial mat-related crack-like sedimentary structures in the Palaeoproterozoic Magaliesberg Formation sandstones, South Africa[J].Precambrian Research,2005(3)
[34]  
Microbial Mats in Terrigenous Clastics: The Challenge of Identification in the Rock Record[J].PALAIOS,1999
[35]  
Tommy McCann.A Nereites ichnofacies from the Ordovician-Silurian Welsh Basin[J].Ichnos,1993(1)
[36]  
杨式溥等编著.中国遗迹化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7]  
袁训来等[著].陡山沱期生物群[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38]  
丁莲芳等著.震旦纪庙河生物群[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39]  
杨式溥著.古遗迹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40]  
王砚耕等著.贵州上前寒武系及震旦系—寒武系界线[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