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修辞”的学理渊源与机制构建

被引:22
作者
李克
朱虹宇
机构
[1] 山东大学翻译学院
关键词
“共情修辞”; 人文主义; 情感诉诸; 受众; 认同;
D O I
10.16027/j.cnki.cn31-2043/h.2021.04.007
中图分类号
H05 [写作学与修辞学];
学科分类号
030303 ; 0501 ; 050102 ;
摘要
"共情"与"修辞"之间具有深厚的学理渊源,体现于修辞人文主义、情感诉诸、受众观、认同观与"共情"的关联。对"共情"的适切调用和融合不仅是对修辞中"情感"概念的升华,更是对修辞发展之人文主义倾向的巩固。基于此,我们尝试提出"共情修辞"概念。"共情修辞"在修辞说服观与认同观的基础上产生,传统修辞的权力关系因此被人文主义表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弱化或完善,这是话语的进步,亦是通过修辞所反映出的人类社会的进步。
引用
收藏
页码:57 / 69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21]  
Understanding empathy: Integrating counseling, develop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perspectives[J] . Gladstein,Gerald A..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 1983 (4)
[22]  
The Rhetorics of Thomas Hobbes and Bernard Lamy .2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 1986
[23]  
Aristotle .2 Rhetotik.Krapinger,G. (Trans). Reclam . 2007
[24]   修辞的核心:不是说服而是认同——从“认同”理论看奥巴马的演说 [J].
张晶 ;
许子琪 .
修辞学习, 2009, (06) :52-57
[25]   自我和他人的协调与心理理论的神经机制 [J].
张慧 ;
苏彦捷 .
心理科学进展, 2008, (03) :480-485
[26]   关联与修辞 [J].
刘亚猛 .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 (04) :252-256+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