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调节带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11
作者
秦雁群 [1 ]
邓宏文 [1 ]
丁寒生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2]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乌尔逊—贝尔凹陷; 构造调节带; 侧列断层; 物源方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综合运用地震、钻井等资料,结合乌尔逊—贝尔凹陷南屯期断层特征分析,建立研究区调节带识别标志并圈定其发育范围,最终划分了2个Ⅰ级和18个Ⅱ级构造调节带,分为横向调节型、同向叠覆型、同向趋近型和背向平行型4类。研究结果认为,区域不协调伸展应变以及侧列断层发育模式导致在沿伸展断层走向基底相对脆弱地带发育构造调节带。这些地带不仅是油气的有利聚集部位,而且控制凹陷"S"型平面展布和沉降中心迁移以及沉积物厚度变化。构造调节带通过侧列断层、走向斜坡、纵向凸起及双向调节等模式控制各次凹物源体系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872 / 87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陆相断陷盆地的构造层序地层分析 [J].
邓宏文 ;
郭建宇 ;
王瑞菊 ;
谢小军 .
地学前缘, 2008, (02) :1-7
[2]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J].
刘志宏 ;
任延广 ;
李春柏 ;
柳行军 ;
张宏 ;
万传彪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7, (02) :151-156
[3]   传递带及其在砂体发育中的作用 [J].
陈发景 ;
贾庆素 ;
张洪年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2) :144-148
[4]   山东惠民凹陷伸展构造及调节带特征 [J].
王纪祥 ;
陈发景 ;
李趁义 .
现代地质, 2003, (02) :203-209
[5]   伸展地区变换构造研究进展 [J].
刘剑平 ;
汪新文 ;
周章保 ;
陶国强 ;
文绵良 .
地质科技情报, 2000, (03) :27-32
[6]   黄骅盆地一级构造变换带的特征与成因 [J].
邬光辉 ;
漆家福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9, (02) :29-32
[7]   塔里木盆地北部构造转换形式及其成因 [J].
张光亚 .
现代地质, 1997, (04) :45+47-53
[8]   黄骅坳陷横向变换带的构造特征及成因 [J].
周建生 ;
杨池银 ;
陈发景 ;
陈昭年 .
现代地质, 1997, (04) :18-21+23-26
[9]   松辽盆地北部变换构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J].
胡望水,王燮培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4, (02) :164-172
[10]  
油区构造解析[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漆家福,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