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中部温泉盆地西侧晚第四纪正断层作用的地貌标志及断裂活动速率

被引:11
作者
吴中海
吴珍汉
胡道功
马志邦
叶培盛
刘琦胜
尹功明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3]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北京
[4] 北京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温泉地堑; 晚第四纪; 正断层作用; 东西向伸展变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6 [新构造运动(新构造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温泉盆地西缘断裂在晚第四纪期间经历了多期活动。沿断层至少可以识别出高度分别为0.33~0.62m、4.3~5.2m、6.8~8.3m、10~11.8m、约16m、20~28m、45~50m和65~80m的8套断层崖或断层陡坎,以及与各级断层崖大致对应的河流阶地、洪积扇和泉华台地。地质地貌体的相对时代分析和泉华、河流沉积物中的砾石钙膜、钙质胶结物的U系、ESR测年结果表明,高45~50m、20~28m、约16m、10~11.8m、6.8~8.3m和4.3~5.2m的断层崖可能分别形成于约127kaBP、54kaBP、25kaBP、18kaBP、11kaBP和4kaBP以来或更早。综合分析断裂不同地点的断层崖的高度和时代发现,不同时期的断裂活动强度可能是不同的。其中在约127~25kaBP、25~4kaBP期间,断裂平均的垂直活动速率分别为0.3~0.23mm/a、0.8~0.36mm/a,而约4~1.1kaBP期间的断层最大垂直活动速率可能达1.65mm/a。
引用
收藏
页码:48 / 5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青藏高原中部温泉盆地西缘的晚新生代正断层作用 [J].
吴中海 ;
叶培盛 ;
刘琦胜 ;
吴珍汉 ;
胡道功 ;
赵希涛 ;
周春景 .
地震地质, 2004, (04) :658-675
[2]   西藏纳木错及邻区全新世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地质记录 [J].
吴中海 ;
赵希涛 ;
吴珍汉 ;
武晓春 ;
周春景 ;
严富华 ;
朱大岗 .
冰川冻土, 2004, (03) :275-283
[3]   GPS观测的活动断裂滑动速率及其对现今大陆动力作用的制约 [J].
张培震 ;
王敏 ;
甘卫军 ;
邓起东 .
地学前缘, 2003, (S1) :81-92
[4]   青藏高原中部第四纪左旋剪切变形的地表地质证据 [J].
吴中海 ;
吴珍汉 ;
胡道功 ;
赵希涛 ;
韩金良 ;
张永双 ;
江万 .
现代地质, 2003, (04) :363-369+491
[5]   西藏纳木错末次盛冰期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和湖面变化 [J].
吴中海 ;
赵希涛 ;
吴珍汉 ;
周春景 ;
严富华 ;
朱大岗 .
地质通报, 2003, (Z1) :928-935
[6]   念青唐古拉花岗岩锆石离子探针U-Pb同位素测年 [J].
刘琦胜 ;
吴珍汉 ;
胡道功 ;
叶培盛 ;
江万 ;
王彦斌 ;
张汉成 .
科学通报, 2003, (20) :2170-2175
[7]   夷平面、古岩溶与青藏高原隆升 [J].
崔之久 ;
高全洲 ;
刘耕年 ;
潘保田 ;
陈怀录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378-386
[8]   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及其机制探讨 [J].
钟大赉 ;
丁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289-295
[9]   晚新生代黄河上游地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起 [J].
李吉均 ;
方小敏 ;
马海洲 ;
朱俊杰 ;
潘保田 ;
陈怀录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316-322
[10]   青藏高原北部金沙江、澜沧江缝合线晚第四纪的活动性 [J].
吴章明 ;
汪一鹏 ;
任金卫 ;
叶建青 .
地震地质, 1993, (01) :28-3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