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贿犯罪保护法益与刑法第388条的解释

被引:40
作者
黎宏
机构
[1] 清华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受贿罪; 斡旋受贿; 职务行为的公正性; 类似教唆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392 [贪污贿赂罪];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受贿犯罪的保护法益应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公正性。据此来理解受贿犯罪,则刑法分则第8章所规定的受贿犯罪不再只是"以权换利",即侵害职务行为不可收买性的犯罪,而是扩展至行为人凭借其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即影响力,进行利益交易的"影响力交易"犯罪,所侵害的不仅是行为人本人职务行为的公正性,还包括被其利用的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公正性。这种保护法益理解上的转变,使刑法第388条等在立法上具有了存在的理由。同时,行为人并非亲自以权获利,而是利用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间接获利的情况,使第388条受贿罪的主体具有了"类似教唆犯"的构造,从而使其在认定上具有了不同于刑法第385条所规定的一般受贿罪的若干特点。
引用
收藏
页码:66 / 79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再论斡旋受贿中“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 [J].
王健 .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 32 (02) :115-117+120
[2]   政协、人大领导谋利收钱是受贿还是斡旋受贿 [J].
赵煜 .
中国检察官, 2014, (12) :46-48
[3]   受贿罪“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新论 [J].
孙国祥 .
法学论坛, 2011, 26 (06) :102-108
[4]   论“行为人所具有的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 [J].
林雪标 .
中国检察官, 2006, (10) :57-58
[5]   斡旋受贿的几个问题 [J].
朱孝清 .
法学研究, 2005, (03) :80-87
[6]   斡旋受贿罪司法认定的理论展开——以陆来富受贿案终审裁定为例 [J].
游伟 ;
谢锡美 .
法学, 2002, (01) :69-75
[7]  
刑法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齐文远, 2016
[8]  
刑法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高铭暄, 2016
[9]  
刑法学总论[M]. 法律出版社 , 黎宏, 2016
[10]  
刑法学[M]. 法律出版社 , 张明楷,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