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畦宽灌溉对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19
作者
马尚宇 [1 ]
于振文 [1 ]
张永丽 [1 ]
赵俊晔 [2 ]
石玉 [1 ]
王东 [1 ]
机构
[1] 不详
[2]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3] 不详
[4]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5] 不详
关键词
畦宽; 小麦; 耗水特性;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研究高产条件下不同畦宽灌溉对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0—2011年和2011—2012年小麦生长季,在山东兖州小孟镇史家王子村(35°24′N,116°24′E)高产麦田以高产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地表纵向比降为2.09‰、畦长为60 m条件下,设置1.0、1.5、2.0和2.5 m 4个畦宽处理,分别用W10、W15、W20和W25表示,各处理均在拔节期用水龙带从机井口引水至畦首灌水,水龙带出水口安装水表计量灌水量。改口成数为90%。将畦田沿灌水水流方向划分为0—20、20—40和40—60 m 3个区间,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研究不同畦宽灌溉对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1)2010—2011生长季,W20的总耗水量、灌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显著低于其它处理,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土壤贮水消耗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与W15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W10处理,在100—16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消耗量显著高于W10和W15,与W25无显著差异。2011—2012生长季,W20的总耗水量与其它处理无显著差异,灌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显著低于其它处理;降水量和土壤贮水消耗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与其他处理无显著差异;100—160 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显著高于W15,与W25处理无显著差异。(2)两生长季,W20拔节期灌水后畦内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与W15和W25无显著差异,显著低于W10处理;开花期畦内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W20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模系数显著高于其它处理。(3)两生长季,W20拔节期灌水后和开花期畦内各区间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变异系数显著低于其它处理,土壤水分分布均匀;各区间籽粒产量变异系数最小,平均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结论】综合考虑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W20处理是本试验条件下兼顾高产与节水的最优畦宽处理。
引用
收藏
页码:1531 / 154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节水体系周年水分利用特征 [J].
秦欣 ;
刘克 ;
周丽丽 ;
周顺利 ;
鲁来清 ;
王润政 .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 (19) :4014-4024
[2]   黄土高原旱塬区土壤贮水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J].
邓振镛 ;
张强 ;
王强 ;
张谋草 ;
王润元 ;
倾继祖 ;
王鹤龄 ;
徐金芳 .
生态学报, 2011, 31 (18) :5281-5290
[3]   畦田灌水质量评价及水分利用效率分析 [J].
郑和祥 ;
史海滨 ;
程满金 ;
朱敏 ;
Jos Manuel Gonalves .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06) :1-6
[4]   春灌模式对晚播冬小麦水分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J].
张胜全 ;
方保停 ;
王志敏 ;
周顺利 ;
张英华 .
生态学报, 2009, 29 (04) :2035-2044
[5]   施氮量和花后土壤含水量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J].
马东辉 ;
赵长星 ;
王月福 ;
吴钢 ;
林琪 .
生态学报, 2008, (10) :4896-4901
[6]   两年免耕后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J].
秦红灵 ;
高旺盛 ;
马月存 ;
马丽 ;
尹春梅 .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01) :78-85
[7]   亏缺灌溉下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与光合产物积累运转的相关研究 [J].
胡梦芸 ;
张正斌 ;
徐萍 ;
董宝娣 ;
李魏强 ;
李景娟 .
作物学报, 2007, (10) :1711-1719
[8]   不同灌溉畦长对麦田灌水均匀度与土壤硝态氮分布的影响 [J].
崔振岭 ;
陈新平 ;
张福锁 ;
石立委 ;
李俊良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6, (03) :82-85
[9]   畦田水流特性及灌水质量的分析 [J].
王京 ;
史学斌 ;
宋玲 ;
庞秀明 ;
李守存 .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5, (06) :4-7
[10]   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与最优灌溉制度的研究 [J].
刘增进 ;
李宝萍 ;
李远华 ;
崔远来 .
农业工程学报, 2004, (04) :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