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卫端午”到“保卫春节”:追踪与戏说

被引:12
作者
施爱东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端午保卫战; 新闻职业道德; 愤青; 民俗学家;
D O I
10.16564/j.cnki.1003-2568.2006.02.018
中图分类号
K892.1 [节日、节令];
学科分类号
030405 ;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浮出,是以肯定“文化多样性”的合理存在为前提的,这是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一大进步。但是,这一观念在中国的推行,始终步履维艰。滑稽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在中国的推广,居然是借助于非理性的“新闻事件”与“保护运动”而得以初步实现的。也就是说,一种“进步”观念的宣传,却戏剧性地依赖了“落后”观念的造势。这无疑是一出啼笑皆非的文化闹剧。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这一“悖论”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我们可能将在更多的舞台上闹出更多的笑话。
引用
收藏
页码:6 / 19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以江陵端午祭为例 [J].
贺学君 .
民间文化论坛, 2006, (01) :67-75
[2]   端午节庆的国际语境 [J].
叶春生 .
民间文化论坛, 2005, (03) :46-52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 [J].
刘魁立 .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4, (04) :1-8+19
[4]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理论反思 [J].
刘魁立 .
民间文化论坛, 2004, (04) :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