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16例临床分析

被引:13
作者
胡增祥
张伯龙
楼方定
周绮
于力
高春记
机构
[1] 白求恩军医学院内科!石家庄
[2] 不详
[3] 解放军总医院内科
关键词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淋巴瘤; 疗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33.1 [网状内皮系统肿瘤];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 :评价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治疗耐药、复发及晚期恶性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 APBSCT治疗恶性淋巴瘤患者 16例 ,其中霍奇金病患者 2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 14例。移植时第 1次完全缓解 6例 ,第 2次完全缓解 2例 ,部分缓解 8例 ;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前均经动员剂动员 ,其中采用硫酸葡聚糖 (DS)动员 2例 ,惠尔血 (G- CSF)动员 9例 ,惠尔血加生白能 (G- CSF加 GM- CSF)联合动员 5例。预处理方案为联合化疗加 TBI/ TL I12例 ,单纯化疗 4例。结果 :移植后白细胞 >1.0× 10 9/ L 的中位数时间为 14d(10~ 39d) ,血小板 >2 0× 10 9/ L 的中位数时间为 15 d(11~ 5 6 d) ;患者移植后中位数生存 18个月 (4~ 5 3个月 ) ;移植前未缓解的 8例患者 ,移植后 3例死于本病 ,1例死于意外 ;移植前完全缓解的 8例患者均无病生存。结论 :APBSCT是一种治疗耐药、复发及晚期恶性淋巴瘤患者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淋巴瘤患者移植时的疾病状态与移植后长期无病生存密切相关。化疗后患者应用 G- CSF和 GM- CSF联合动员方案与 G- CSF动员方案相比 ,前者动员出的 ANC和 CD34+ 细胞数量稳定 ,波动小。
引用
收藏
页码:195 / 197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中测定CD34+Thy-1+细胞的意义 [J].
杨渤彦 ;
王良绪 ;
陈萍生 ;
尉达民 .
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7, (08) :15-18
[2]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112例临床研究 [J].
刘海川,姚善谦,楼方定,彭云,王连元,周绮,朱军,阎影,孟凡义,刘作斌,刘景汉,张伯龙 .
白血病, 1996, (02) :70-73
[3]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 科学出版社 , 张之南主编,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