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秧坪银铜多金属矿集区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意义

被引:178
作者
刘家军
何明勤
李志明
刘玉平
李朝阳
张乾
杨伟光
杨爱平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云南地质矿产局地质三大队,云南地质矿产局地质三大队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州贵阳,贵州贵阳,贵州贵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贵州贵阳,贵州贵阳,贵州贵阳,云南大理,云南大理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热液碳酸盐; 碳氧同位素组成; 水-岩反应; 银铜多金属矿集区; 白秧坪; 滇西;
D O I
10.16111/j.0258-7106.2004.01.001
中图分类号
P618.52 [银];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探讨兰坪盆地内白秧坪银铜多金属矿集区水_岩反应的可能性 ,对矿集区的热液矿物、蚀变岩石和原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 ,热液成矿阶段形成的方解石、菱铁矿、菱锶矿的δ13 CPDB 值为-8.3‰~ + 2 .7‰ ,相对变化较小 ;而δ18OSMOW 值为 -2 .5‰~ + 2 4.3‰ ,变化较大 ,且出现了自然界中少见的极低值(± 0‰ )。水岩交换模拟反应显示 ,在成矿早阶段 ,成矿流体的δ13 C和δ18O值分别为 -7‰和 + 7‰ ,与岩浆水组成特征相似 ,它是一种具有深源CO2 的热卤水。在此流体中 ,可溶性碳以HCO-3 为主 ,方解石等热液矿物的形成温度为3 0 0~ 160℃ ,水岩交换比值较小 (0~ 0 .4)。在成矿晚阶段 ,成矿流体的δ13 C和δ18O值分别为 -2 .5‰和 -12 .5‰ ,可溶性碳以H2 CO3 为主 ,方解石等形成温度为 2 50~ 150℃ ,水岩交换比值稍大 (0 .2~ 0 .6) ,显示出晚阶段成矿流体具有大气降水的特征。δ13 C值的增加 ,很可能与降温作用和灰岩的溶解或去碳酸盐化作用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 [1] 云南白秧坪银多金属矿集区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机制
    杨伟光
    喻学惠
    李文昌
    董方浏
    莫宣学
    [J]. 现代地质, 2003, (01) : 27 - 33
  • [2] 云南兰坪盆地成矿流体性质:氧、碳同位素制约
    薛春纪
    陈毓川
    杨建民
    王登红
    杨伟光
    杨清标
    [J]. 矿床地质, 2002, 21(S1) (S1) : 1064 - 1067
  • [3] 胶东金矿形成期间地幔流体参与成矿过程的碳氧氢同位素证据
    毛景文
    赫英
    丁悌平
    [J]. 矿床地质, 2002, (02) : 121 - 128
  • [4] 稳定同位素体系理论模式及其矿床地球化学应用
    郑永飞
    [J]. 矿床地质, 2001, (01) : 57 - 70+85
  • [5] 湘中锡矿山超大型锑矿床的碳、氧同位素体系
    彭建堂
    胡瑞忠
    [J]. 地质论评, 2001, (01) : 34 - 41
  • [6] 云南兰坪三山-白秧坪铜银多金属成矿富集区的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陈开旭
    何龙清
    杨振强
    魏君奇
    杨爱平
    [J].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00, (04) : 1 - 8
  • [7] 兰坪—思茅盆地砂页岩中脉状铜矿床的特征及成因
    刘家军
    李朝阳
    潘家永
    刘显凡
    刘玉平
    [J]. 地质找矿论丛, 2000, (03) : 216 - 223
  • [8] 兰坪—思茅盆地砂页岩中铜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
    刘家军
    李朝阳
    潘家永
    胡瑞忠
    刘显凡
    张乾
    [J]. 矿床地质, 2000, (03) : 223 - 234
  • [9] 兰坪白秧坪铜银多金属矿床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制探讨
    龚文君
    谭凯旋
    李小明
    龚革联
    [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0, (02) : 175 - 181
  • [10] 矿物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郑永飞
    徐宝龙
    周根陶
    [J]. 地学前缘, 2000, (02) : 299 -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