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碳排放强度差异成因研究——基于Shapley值分解方法

被引:22
作者
王佳 [1 ]
杨俊 [2 ]
机构
[1] 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2] 不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地区碳排放强度; Shapley值; 差异分解; 经济发展水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1 [气相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国地区碳排放强度的较大差异,将增加CO2减排目标实现的难度。本文通过将化石能源细分为17种估算了1997-2010年中国各省的CO2排放强度,从省际、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3个视角,运用Shapley值分解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的成因。分解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和能源结构可以解释70%左右的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其中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是形成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省际、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视角的平均贡献率依次为30.78%、28.54%和26.23%;城市化水平和能源结构是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的第二大贡献因素,其平均贡献率依次为21.40%与20.93%、24.92%与21.07%、22.43%与21.08%。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水平对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也具有重要影响,二者平均贡献率之和接近30%。
引用
收藏
页码:557 / 56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中国省际碳排放差异与碳减排目标实现——基于碳洛伦兹曲线的分析 [J].
杨俊 ;
王佳 ;
张宗益 .
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2 (08) :2016-2023
[2]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分析 [J].
刘华军 ;
赵浩 .
统计研究, 2012, 29 (06) :46-50
[3]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分解及影响因素——基于1995~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 [J].
杨骞 ;
刘华军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2, 29 (05) :36-49+148
[4]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波动下降模式及经济解释 [J].
陈诗一 .
世界经济, 2011, 34 (04) :124-143
[5]   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J].
张友国 .
经济研究, 2010, 45 (04) :120-133
[6]   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J].
林伯强 ;
蒋竺均 .
管理世界, 2009, (04) :27-36
[7]  
Carbon inequality at the sub-national scale: A case study of provincial-level inequality in CO 2 emissions in China 1997–2007[J] . Afton Clarke-Sather,Jiansheng Qu,Qin Wang,Jingjing Zeng,Yan Li.Energy Policy . 2011 (9)
[8]   Carbon Lorenz curves [J].
Groot, Loek .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2010, 32 (01) :45-64
[9]   Estimates of trends in global income and resource inequalities [J].
Hedenus, F ;
Azar, C .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5, 55 (03) :351-364
[10]  
International inequalities in per capita CO 2 emissions: A decomposition methodology by Kaya factors[J] . Juan Antonio Duro,Emilio Padilla.Energy Economics . 200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