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前震”的物理机制和前兆意义

被引:15
作者
赵根模
刘喜兰
机构
[1] 天津市地震局
关键词
前兆震群; 地震; 概率; 地壳; 地球外壳; 地球内部; 地震带; 地震构造带; 地震活动图象; 孕震断层; 物理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大地震的发生是一种地壳突发性运动,局部地壳的突然卸载对区域应力场有很大影响,同时也提供了一个透视地壳应力场状况的良好机会。大地震A的突发性应变扰动使另一个孕震断层B趋于不稳定状态,使B附近原来较平静的背景上迅速地发生小地震F,后者可以指示未来大地震B的位置,称之为“诱发前震”。利用这种现象进行预报的方法称为“A—F—B”图象。我国大陆的华北、西南、新疆及长江下游地区的主要地震带都发现有这种图象。经统计检验表明,一个地区出现诱发前震时,该地发生强震的概率比背景概率要大十几倍。
引用
收藏
页码:62 / 6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长周期形变波及其所反应的短期和临震地震前兆 [J].
冯德益 ;
潘琴龙 ;
郑斯华 ;
薛峰 ;
闵祥仪 .
地震学报, 1984, (01) :41-57
[2]   地震空区与“逼近地震” [J].
陆远忠 ;
沈建文 ;
宋俊高 .
地震学报, 1982, (04) :327-336
[3]   我国板内大地震之间的一种联系——诱发作用 [J].
赵根模 .
地震研究, 1981, (03) :253-264
[4]   我国若干强震的前兆地震序列 [J].
赵根模 .
地震研究, 1980, (04) :124-136
[5]   北京周围地区地震的分布特点与地壳屈曲 [J].
许绍燮 ;
沈佩文 .
地震学报, 1980, (02) :153-168
[6]   华北地区地震迁移规律的数学模拟 [J].
王仁 ;
何国琦 ;
殷有泉 ;
蔡永恩 .
地震学报, 1980, (01) :32-42
[7]   华北地区大地震前地震的围空区特征 [J].
魏光兴 ;
林趾祥 ;
朱宣久 ;
赵玉海 ;
赵兴兰 ;
侯海峰 .
地球物理学报, 1978, (03) :213-217
[8]   根据地面形变的观测研究1966年邢台地震的震源过程 [J].
陈运泰 ;
林邦慧 ;
林中洋 ;
李志勇 .
地球物理学报, 1975, (03) :164-182